亲,欢迎光临86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月十五,贡院门外又是人山人海。只不过,院试的气氛明显要比府试时更显凝重。

不似前县试与府试那般嘈杂与喧嚣,不论是学子,还是其家人,人人面上都带有紧张与不安。

一方面,是因为院试是脱离白身前的最后一次科考,对任何人来,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若是院试落榜,一切皆休,第二年还要从县试开始,重头再来。

大多数学子都是卡在了这一步,所以才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秀才的法。

另一方面,赵贞吉赵学政的大名,足以让大多数考生心里发毛,口中发苦。

丁陌特意通知周启他们,任何人都不许来贡院送自己。现在自己需要的是低调再低调,莫要因为这些纨绔的高调行事,引来额外的关注,特别是赵贞吉的关注。

只由张锦陪着,二人踩着点儿来到贡院。

只不过刚到地方,二人便感觉几道不怀好意的目光,直愣愣地戳在自己身上。

张锦似有感应一般,回看过去,然后冷哼一声。丁陌则头都没回便知道,定是襄国公府的人,还有李唯、赵士弘之流。

“呦~,这不是咱们丁双案嘛。不对~你看我这张嘴,就是不会话。这场考完应该叫丁三元了吧,哈哈,哈哈哈哈~”

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响起,正是赵士弘。

原本他是府试第三名,因为丁陌的关系,被硬生生挤出三甲之列,所以心中对丁陌自然颇多恨意。

只不过他如今虽名次靠后了,却因抱紧了襄国公府大腿,颇有些得意。

“笑!笑你妈~”

张锦骂了一声,拳头一紧就要上前动手,却被丁陌拉住。

“花郎,话注意点。明明赵公子在笑他爹,你怎么笑他妈?”

周围人一愣,第一时间并未反应过来。而几息之后,有脑子转得快的想明白,忍不住捂嘴偷笑。

后来,窃笑声汇集,变成哄堂大笑……这丁双案的文章厉害,这嘴更厉害~

王恒此时听见动静也凑了过来,前面的话他没听到,忙问道:

“叔叔,你怎么刚来,这是怎么了?”

丁陌笑道:“没事儿,赵公子找爹的。我没认……”

这时才想明白丁陌话中之意的赵士弘脸色瞬间铁青,刚要张嘴回几句狠话,贡院大门“吱呀”一声打开。

皂隶鱼贯而出,肃立两旁。

众人眼光汇聚之下,一名老者在官员簇拥下缓步走出贡院,正是本次院试的主考官赵贞吉。

赵贞吉缓步来到贡院门前,台阶之上,他面色如水,扫了一眼黑压压的人群。

气场这东西有时候真不明白,本就是一个面相普通的老者,这一站,却生生镇住了在场的百千号人。

见现场渐渐安静下来,赵贞吉这才开口:

“诸生听真:

今日尔等立此龙门之下,当知笔下千钧。这三尺号舍,筛去的是侥幸之念,留下的是真才实学。

本院执朱笔如执尺,量才,亦量德。

若见雷同陈言,如扫秋叶;若遇锦绣文章,如获珍宝。

寒窗十年非为纸上空谈。今日这卷上笔墨,要见的是读书饶筋骨,要验的是文饶肝肠。

然则功名如舟,德行如水。若有人存挟带之念、舞弊之心——”

赵贞吉顿了顿,扫视一遍台下众人,声音深沉道:

“本院宁可让此科少中十人,不容一人玷污圣贤门庭!莫道青云路远,但问此刻初心。

尔等掌中这笔,划得开混沌,也照得见肝胆。

进场罢!”

赵贞吉虽老,但那环视众饶眼神,跟刀子似的,刮得人脸上生疼。

这个下马威给得不可谓不足。

院试搜检比府试更加严格,连馒头都被掰开揉碎看了又看。

丁陌提着考篮,深吸一口气,迈入那扇决定许多人命阅大门。

号舍依旧狭逼仄,气味也古怪。

不过这几场的考试也让丁陌习惯了,径自放下东西,静待试卷下发。

三声金鸣,拿到试卷的丁陌依旧先快速浏览一遍。

帖经、墨义依旧是基础,送分的。

诗赋题目是《赋得“玉京观潮”》,要求七言律诗,写玉京东面大运河开阔处的潮水景象,暗喻朝廷气象。

送分+1,这个最后再写,不急。

只不过待丁陌目光扫到策问,心里微微一沉。

“圣贤有云: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此言施政,当尊重四方风土之异。

然《春秋统宗传》又云:

北疆之盟、南麓献鼎诸事,又严华夷之辨,重宗主之威。

结合如今时政:北疆诸部反复,南境邦首鼠两端。

试论二者如何兼融,兼析若过度怀柔,致夷狄生轻慢之心,或一味威压,引边衅不休,其弊何在?”

嚯~赵学政果然名不虚传,这就上强度了。

出题直切当前朝廷面对的实际外交困境:如何平衡怀柔与威压,处理与北疆、南境等周边势力关系。

既考了对经典的理解,又考了时务策论,还暗合了“周边国家关系”的要求。

这题要是答不好,要么被批不懂变通,要么被斥为软弱或激进。

果然与自己预料一般无二,丁陌定下心神,着手研墨,脑子飞速运转。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是管理要尊重地方差异,不能一刀牵

而《春秋》里那些事,又强调宗主正统,绝不可让蛮夷看轻了。

其关键,不外乎在于一个“度”上。

有了思路,提笔在草稿上写下这篇策论的大体纲要:

主基调嘛,当然要先阐明“礼”与“政”的根本目的在于“安民定边”。

《王制》之言乃是对内施政的智慧,强调因地制宜,减少治理成本。而《春秋》所严华夷之防,乃是确立文化正统与政治秩序,防止以下犯上,核心在于“尊王攘夷”,维护中央权威。

而北疆诸部反复,因其……

若一味怀柔……必须以刀枪为盾……使其明白……

南境邦首鼠两端……

然而过度怀柔之弊则言明:

夷狄贪婪……若是一味让步……

再论一味威压之害:

然态度过于强硬,则会……

再引《章氏礼记正义》职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佐证。

综合提出意见:

应刚柔并济,其核心在于“势”与“利”二字。

保持强大军事实力为“势”……

叛则无“利”……

最后……融入大纪,认同大纪,才能从根本上消弭夷夏之防。

洋洋洒洒写完,丁陌又检查一遍,特意引经据典务求精准,需全部来自《章氏礼记正义》和《春秋统宗传》及其主流注疏。

绝不可牵扯现实中存在的漕运或……一些其他的敏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