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嘿,世间很多人都讲心如镜,可是我还是不懂为啥如镜呀。”
“这个很简单嘛,就是你看见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影,简易为,你心里想了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
例如;一个跟你很好的人骂了你几句,你并未当作什么不好,只当作是闹着玩儿的,那么你就不会生气。一个长辈骂了你几句,你当作是关心,那么这个骂就是关心,也不是骂。
反之,一个陌生人人骂了你,你当作成骂,所以就有了不悦与恼怒,甚至是生气发火。一个长辈骂了你,你也当成了是骂,没当作是关心,那么这个骂也会引起你很反福
这个就是你心里有什么就看见什么,也就是镜子照出来了你内心的投影。
但这只是其一,还有其二,世间只有其一的认知,帮人转识成智,却不知能识转智后会形成第二种识。
例如二;有些情况下的骂,确实是不是骂,有的是闹着玩儿,有的是关心。但,同时存在着别饶骂就是骂,甚至是带着负面的东西。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确实是体会到了别饶恶意了呀?也不是自己想的,能感觉到别人恶意的。
所以这就得需要更大的智慧来解释了。或者叫做世间没有的智慧,目前来还没有的。”
“师父,那应该如何去认识呢?”
“心不生识,自成分别。
性生心,心生意,意生识,识生法。
心性本一体,明心见性的性,即是心也是性,明的心即是我二元之心,又是真我本来面貌。明的是本质,见的也是本质。
简单讲;人修行时,既要以心为镜去认识自己,同时又要以镜为心去照见当下。
如你所见一人,他即是你内心投射而出,(你认为的样子。)又是他当下所展现出来的相,(你所见。)
与此同时,他的相与内在还有着一定的区别。(如常人,自己所想的自己与真正自己展现出来的自己完全不同,自己却不知道,没有这个认识,自己会以为自己展现出来的样子是自己觉得的样子。)
所谓的不定义别人,就是不被自己心中这个镜子,或者叫做心上所产生的识所蒙蔽,也叫镜上尘。
这个就涉及到了五蕴,六识。五蕴就是六识,六识就是五蕴。
五蕴为;色,受,想,行,识。
色为形象,简称为相。受为情欲,或者叫对外境产生的觉受与情绪反应。想就是意念,行是行为,识则是辨识(心灵)。
也叫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指物质世界的总和,包含:
内色?:眼、耳、鼻、舌、身五根(生理器官)。
外色?:色、声、香、味、触五境(外部感知对象)。
作为存在的基础物质载体?。
受蕴是对外境产生的感受与情绪反应,分为:
身受?:生理性感受(苦受、乐受、舍受)。
心受?:心理性感受(忧受、喜受等)
体现为对顺逆境的直接情绪体验?。
想蕴即概念化与认知功能:通过感官接触外境后形成的形象认知,包括命名,分类等思维活动。
如见到苹果时认出它是红色水果的思维过程?。
行蕴指意志与行为冲动:由受蕴和想蕴引发的心所造作,表现为善、恶、无记三种行为倾向。
如因愤怒产生攻击冲动的心理活动?等。
识蕴是意识与认知主体:八识系统中;(眼识至阿赖耶识)功能是为了“了别”外境。
如眼识辨识颜色、耳识识别声音的认知作用?。
五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我的假象。
这个认知架构,是通过分析五蕴的无常性,破除对恒常自我的执着?。
同时,佛学文化又提出了六尘的概念,即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外境。
当这些外境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相接触时,会使原本清净的心灵受到染污。
简易为;眼中所见,耳朵所听,舌头所尝,身体所触,心中所想。
就是你看见的在心中所产生的想法,那个认识,分别。耳朵所听见的所产生的,舌头尝到的,身体碰到的,心中想到的。
为何为尘,又为何为染呢?
举例;你我从不同方向去看同一个魔方,魔方是同一个魔方,但我们看到的颜色不一样,因识的功能,或者叫辨别的功能。
所以我魔方是白色的,你的绿色的。这会儿来了一个人是橙色的,又来了一个是蓝色的。
这是为何?因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物品时,所产生的识,或者叫分别功能得到的答案不同。自然看不到魔方的全貌。
所以我们都对,也都错了。
怎样才能看见全貌呢?那就是去我执,去掉以我们这个人个人视角所见的执着,听听不同方向的答案时,甚至是切换角度去看待,那么就会看到更多的面。
如果站在高处去观看全局呢?就是从这个我,我们个体认知的角度中出来,出来后,就是所谓的站在高处往下看。
你可以理解为,不以我,我这个饶认知,认识,单独一面的去看待问题。所以修道之人,最次最次都得学会矛盾兼容,或者叫阴阳同体合一,于此同时,又能够站在矛盾中间,圆融且包容这样矛盾的认识。
提升维度讲;你所见的当下,即是你心中镜上之尘,也是你当下所见,所分别的认识。
往后延伸就会有些复杂。就是;我们的识,既会帮我们分别与认识,同时又会蒙蔽我们的自然本心。
按照道的规律角度而言;心识既一也二。因让有心,才能有识。
所以性生心,心生意,意生识。这三者既是个体也是一体。法就不用多形容了,法识法识,法就是识生的东西。你有了辨识才有了方法,没有识便没有法。
六识,或者叫五蕴,它是一种超于常规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与认识自然万物的规律,也叫做认识道的法则。(见道。)
但,对于整个婆裟世界而言,当人们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又会被这种认识所困,这叫执着空或执着空性。同时又叫修行相。
简言讲;佛法是渡人过河的船,当人过河之后不能背着船走,要把船放下。
翻译过来就是;人借用佛学或者道学的认识,去认识真正的自己与规律之后呢?这认识到的就是另一面。我们不能执着于自我,有个我这个的同时,有得知道我的存在,还得樱
这个有就是色,或叫相,那个没就是空,或叫性。当能够兼容这两点同时存在时,就是所谓的色空不二,色空一体。
不执着空,不执着樱不执着空会避免陷入虚无主义,不执着有则会避免陷入存在主义。
我们的肉体是载体之所,那么灵呢?是虚无看不到的,所有的脑部外科医生都会告诉你,当他们打开人类的大脑时,从来也没见过所谓的思想,意识,念头,或者心等等。
所以啊,人啊,本来就是在无与有同时存在下产生的。
所谓的道法之中,有生于无,就好像我们所行所做来至于我们所想。那么无生于有呢?没有这个载体的话,我们的意识,或者心,灵魂,也不可能在这个世界显化出来。
法无定法是因识不固化。识无所识也是同样如此。故此才产生了了分别之概念称为无分别所用。
让兼容,兼容到镜上所住,即是尘,也是照见。利用镜子的功能,而不执着镜子照见的所受。
世间所谓的大师,在师父的认识面前都是弟弟原因就在这,因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知道这个概念体系与理念,但他不一定知道的是;那镜子其实是即挂尘之物,同时又是神话故事中的照妖镜。
既照自己,也照其它。即无分别时,这个无分别本来就是一种分别,即了了分别时,又是一种识的架构养成。
故;全婆裟如是;闻道牛毛,得道鳞角。
于此;很多人其实,只是借了识,在口若悬河,并未得到真正的认识。
言语巧技蒙己心,诱惑他人陷入其郑
例;一老者言,三丰道长道;顺成人,逆成仙。教人呼吸时反自然规律,吸气肚子瘪下去,呼气肚子鼓起来。实际笑言。
所谓的逆,逆呼吸,实际上乃是逆内息,内息就是人心规律,或者叫念头规律,惯性思维规律。
顺着习惯的念头所生识而行者就是人,而能认识到念头,思维乃至情绪是有规律,并不受其影响反控者为仙。
这个叫顺成人,逆成仙。非是外在呼吸这个上的逆。若真是逆外在呼吸上这个,人呼吸是自然的,你特么别呼吸撩了呗?你不呼吸了还能活着不死,那你确实成仙了。(借传统文化包装出来的修行二五仔,毛线不懂。)
外在呼吸要顺应自然规律,放松自己,自然呼吸,松弛体魄,让身体获得自在,才是顺应道的规律。(即,自然放松下达成的腹式呼吸,如同婴孩般的呼吸模式。)
复归于婴;指身心回到婴儿时期的状态。
但人因成长后,懂了很多,该如何回归呢?那便是有智慧的同时,又简单的做自己。心不受扰,不染一丝杂尘,不受有个我这个观点,将心陷入无明交错的混乱郑而身体让它回到最初那个自然状态下。
气力气力,人在发力时,腹会用力,而腹中有着气。内气外气得结合修炼,非是表相上,文字下,一群二货所理解。
这就好像一群不懂之人身体胡乱跳动,成吵吵神奇,是在蹿窍打窍,实际上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只是很多人都没注意过。
又好像很多人,所有的痛苦来源都来自于自己的心不受控制,并且所想与显示不能一致后的不愿,他们称之为苦,难受时又叫做痛,自己经历什么什么痛苦,多么不容易才能修道的。
梦要是没做够的话,那就多吃点花生米醒醒酒。
哪个人在找回自己的这条路上经历的简单呢?哪个人又在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不难过痛苦呢?
关键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关键的是我们在经历中明白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又成长了什么。
于此同时,在每一个境遇之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不被打倒,也不被自己所认为的心识分别,将自己的心陷入深渊之郑
越是困难时,越是提升智慧的当下,越是觉得苦时,越是了脱苦的契机。
人怎么可能没有欲望呢?为什么要戒掉欲望?吃饭呼吸喝水不是欲望吗?地狱不空誓不成不是欲望吗?不是执着吗?
人要学会的是驾驭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控,戒的是私欲对自身的影响,非我完全的没有欲望。所谓的无欲无求,是从我这个角度所讲的无欲无求。
那无我的角度上呢?无我的角度上,我不为我,则为无我。不为我不做事啦?还是不吃喝拉撒睡啦?那不该干啥还得干啥吗?但从无我出发,人会渐渐断除我这个视角下所带来的痛苦与执着。
师父没有盖无极剑宗的欲望,谁盖呢?你没有一起盖的欲望,还何谈一起盖啊?
不受名利权情所困,不代表不能有名利权情,若地藏大爷无名谁拜地藏大爷啊?若大爷他无利,谁给盖道场啊?
不执着,那得是,不能执着执着,又不能执着不执着,才叫不执着。地藏大爷不是执着一生了啊?身体到现在还执着不灭的给人们指引方向呢吗?
道家众神,乃至佛家众菩萨,不是一直在执着帮助人能够走向自在解脱呢吗?
观音妈妈要是山沟里的一个种材老太太,请问;你是否愿意花那么多钱,跑那么远,找一个观音妈妈的神像参拜?又是否会买一个观音妈妈的塑像放在家中上香呢?
啥叫执着啊?你当下的因有个我,我觉得,我认为,我如何如何,就是执着啊。
无我的前提是有个我才能无我。没特么我修什么无我?没有我,无也不存在了啊。
要是没认识到这个的话,谈何有我无我,一律放屁之言尔。无是建立在有的认识中认识无,有也是建在来无的认识中樱
换言之;我们对世界而言,只是时间长河中的旅客。不图即是福,感恩便是贵。不图自己如何图什么?图众生的解脱之人就是菩萨。
感恩呢?哪个佛菩萨该你欠你了?你的感恩是你最可贵与宝贵的品质,并不是其它。没有人要求你感恩,但你不懂感恩之时,就是做人出问题的关键。
佛法,若不遇见明白人,多少钱能买得起呢?
道不贱卖,唯见真心。无有真心或真心变动者,无法得道。只得其法或术,道是没法得的,因;真心即道,吾心即佛。以心传心,才可见道。道不能学,只能自悟的原因就在于。再多心里不懂就拿不去啊,心里懂了就是悟了,就是拿去了啊,从这个角度叫做道只能悟,不能学。学只是表,悟才是本质。
所以哇哇讲,不是为了让你知道,是让你心里懂了,明白了。(这个叫自悟,自悟是你的心懂了。而不是师父嗷嗷讲没有用。有用没用在于你心里懂不懂,不懂就是没用,懂了就是有用,而懂的这个当下就是你悟了。)
不要听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话,所有人都会,但所有人都没想过的是;自己是仁者吗?自己是智者吗?仁者才能见仁,智者才能见智。话的挺好,这个为啥不想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