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即将过去,又迎来了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秋收。
有些人是望眼欲穿的激动。这是红了山野,黄了田地的季节……
南笙把孩子们留在仙三角,刚一岁多的孩儿,都会走路,也能话了。虽然不是连贯词句,但两三个字一起是挺溜到的。
南笙不放心他们在玻璃房里,必须有人紧紧跟随左右。
秋收很重要。她挨个地方走走看看,对比一下情况,心里有数,来年该怎么耕种。
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种植地瓜、土豆、玉米,是解决温饱的根本。
今年,她要从玻璃房里拿出这些东西,让百姓过个温饱的冬。
这个时节最兴奋的是南笙雇来的农民,不是他们的地,是他们耕种出来,辛苦劳作的收获。
盼望着今年会比去年好很多呢!
事实也是如此!
而今年头一次播种玉米和地瓜的人们,盼望已久的急切心,更甚。
新笙庄,又有不少外出逃难的人回来了。看着成片的庄稼,到现在的丰收盛景,都羡慕不已。
“老族长,这些都是南公子的庄稼地?我们村子的人没有自己种的?”
问出这话的人,自然是想,他们也要播种的意思。
“没有,所有的地都被南笙卖了去,一起播种,一起收割,再分配给各家各户。
她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那人哑然不语。
心里却是想着自己之前逃离村子,躲避旱灾,没能及时回来,错过了这样的好机会,他懊悔不已。
但又想着,如今回来,不定还有机会参与。“老族长,那现在我们回来了,还能跟着一起干不?”
老族长笑着:“南公子心善,只要你们愿意踏实干活,肯定校”这人听了,顿时喜上眉梢。
恳请自愿带领家人参加收割庄稼,帮助分担村民的辛苦。
辛老爷子当然同意了,现在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
“可以,告诉你家人,不能偷偷拿东西回家,若是让南公子知道了,想必能把你们逐出村子。我把丑话撂这哈!信不信你们自己想。”……
秋收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大家分工明确,割玉米、掰玉米、收秸秆、挑担运输、专门找了一个空地堆放,有些孩子也帮忙拖拉秸秆...
南笙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
她穿梭在人群中,不时指导着大家。玉米地里,人们正将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子掰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玉米收割后,就准备地瓜,那将是更劳累的活计。
等这一轮秋收结束,南笙便会按照约定,根据大家,从节后开春的工作日程,加班劳作时间的劳动量进行分配……
这是除了每月的雇佣金外,南笙按照前世的生产队集体分配原则,进行的分配制度。
这是作为试点方式,在这旧时代生产力合理利用的最好方式。
没有土地,共同生产,增加集体观念和凝聚力,这虽是她南笙的,其实都是国家的。
她不,也没有的必要。
为国家做事种地,国家给予他们的是吃饱穿暖,再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等等,等等。
这是和平年代的劳动人民的安逸幸福生活的缩写,一切就该如此!
这个世界就是应该人人平等,按劳取酬……
新加入的人也干劲十足,期待着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成果,新笙庄也在这秋收的喜悦中,迈向新的篇章。
他们是最幸阅一批人,遇见南笙,是他们最大的造化。
“南,南公子,出,出事了!”
辛毅满身是汗跑过来,脸上还沾着些许玉米须。
“发生什么事了?”南笙正在盘算着要给村民们发放多少粮食,心算到一半,被打断。
“一个,个旱灾时期,逃荒的村,村人,回来,我们现在,收,收割的庄稼地,有他们家之前,自己开垦的荒地,我们,我们强买了,没经过他们的同意。
现在,要收回!”
辛毅上气不接下气,断断续续的了事情的原委。
“这样啊!”南笙了然。
“怎么这么不要脸。”
“怎么还想既拿银子,还要粮食。”
“谁呀!哪个人?揍他!”
“走之前,都不要地。南公子也在衙门里过地契,银子都放在县衙门。”
“谁不是呢!红眼了呗!”
“嗯,就是看到好多粮食,不想卖地,耍泼妇啊!”
“赖皮!我们原村民不会这样,准是后来的外姓人。”
“对的!我们得帮南公子。”……
村民们不干了,尤其是跟随老族长辛八爷一起北上的人。
各种声音响起,也让南笙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