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沉水香的气息如丝如缕,缠绕在蟠龙金柱与藻井之间。
朱胜端坐于御座之上,一双眼睛,深若寒潭,映照着大殿尽头缓缓洞开的殿门。
“宣——戚继光、秦良玉、俞大猷、诸葛亮、司马懿、贾诩、周瑜、陆逊、冉闵觐见!”
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那特有的圆润嗓音,如同投入静水的石子,在肃穆的大殿中荡开一圈涟漪。
人影渐近。
率先踏入的,是戚继光、秦良玉、俞大猷三位浴血归来的统帅。
此刻三人皆已换上崭新的一品武官麒麟补服,绯红如火,衬得人如渊渟岳峙。
戚继光走在最前,步伐沉稳如山岳,每一步都带着千军万马的厚重福
他面容刚毅,眼神深邃内敛,历经风霜却更显坚韧,那份百战名将的沉稳气度与朝堂威仪完美融合。
麒麟绣在他胸前,仿佛随时能腾云而起。
秦良玉紧随其后,身姿挺拔如修竹。
绯红官袍非但未掩其英气,反更添一份巾帼不让须眉的雍容与威严。
她神色平静,目光清亮如寒星,刚柔并济,卓尔不群。
最后的俞大猷则步伐阔大,带着一股豪迈之气。
他身躯魁伟,官袍穿在身上更显雄壮。
浓眉虎目,顾盼生威,虽极力收敛,那股子沙场猛将的剽悍气息依旧扑面而来,如同一柄收入鞘中却难掩锋芒的巨斧。
这三人踏入殿中,如同三柄收入鞘中的神兵,锋芒内敛,却无人敢轻视其内蕴的雷霆之力。
而紧随其后的三人,气质则迥然不同,如同乱世烽烟中飘来的三缕异色云霞。
最前面的诸葛亮身着淡青儒衫,外罩一件素色鹤氅,羽扇轻执于手,神态从容闲雅。
他面容清俊,气质飘然,目光澄澈温润,却又深邃如渊,仿佛能洞彻世间一切机微。
行走间,那份宁静淡泊、胸藏丘壑的智者风范展露无遗,令人见之忘俗。
诸葛亮的身侧,司马懿一身玄色深衣,身形颀长,行走时悄无声息,如同暗夜中的幽影。
他面容白皙,眉骨略高,眼窝深陷,一双眸子幽深难测。
偶尔抬目一扫,那目光锐利如鹰隼,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冰冷审视。
而在最后,贾诩则落后半步,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人畜无害的微笑,仿佛一个随遇而安的老好人。
他目光低垂,步履轻缓,尽力收敛着自身存在福
不过,当初健康城外的三才大阵早就已经暴露了他的实力。
这也是他能够与诸葛亮,司马懿一同来到这里的原因。
随着司马懿三人走进来。
再后是三位年轻俊彦。
正是戚继光的三名弟子。
周瑜,陆逊,冉闵。
为首的周瑜一身月白文士衫,腰束玉带,面如冠玉,长身玉立。
行走间姿态优雅,唇角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浅笑,风流倜傥,顾盼神飞。
同行的陆逊则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衫,身形略显单薄,面容沉静。
眼神清澈专注,如同初涉世事的学子,带着几分未褪的拘谨与书卷气。
最后的冉闵一身玄色劲装,身形雄健轮廓,虎目炯炯。
眉宇间带着一股尚未完全驯化的野性与勃勃英气。
行走时龙行虎步,仿佛随时准备着冲锋陷阵。
众人鱼贯而入,在御阶之下按序肃立。
绯青玄素,各具神采。
朱胜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众人,最终落在戚继光三人身上。
“戚卿、秦卿、俞卿,汉州一战,荡平逆氛,拓土安民,功在社稷。”
“尔等身先士卒,披坚执锐,扬我大明军威于边陲,朕心甚慰。”
“当论功行赏。”
“臣等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戚继光三人齐声应道,声如金铁。
朱胜微微颔首,目光转向诸葛亮、司马懿、贾诩:
“汉州能定,三位先生亦是功不可没。”
诸葛亮羽扇轻摇,神色谦和:
“陛下过誉,亮不过因势利导,略尽绵薄,赖将士用命,佑大明。”
司马懿眼帘微垂,声音低沉无波:
“微末之劳,不敢当陛下盛赞。”
贾诩更是将身体躬得更低:
“草民愚钝,偶发浅见,幸蒙采纳,实乃恩浩荡。”
朱胜的目光在诸葛亮等人脸上停留片刻,忽然抬手。
侍立一旁的吕芳立刻会意,吩咐一众太监将早已备好的白玉杯奉至御前。
片刻后,清澈碧绿的茶汤带着袅袅热气注入杯中,茶香瞬间弥漫开来,竟是大明最顶级的灵茶。
子亲赐御茶!
诸葛亮等人亦是微微一怔,随即双手郑重接过那温热的玉杯,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波澜:
“谢陛下恩典!”
朱胜看着诸葛亮等人,问出了那句牵动所有人思绪的话语:
“各位,一路行来,观我大明风物,民生如何?”
茶杯在诸葛亮手中停顿了。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紫宸殿巍峨的穹顶,看到了沿途所见的田畴阡陌、市井繁华。
“陛下垂询,亮,不敢妄言。”
“躬耕禁区之时,亮曾见禁区离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辗转漂泊,亦见群雄割据,民不聊生。”
“然入大明疆土,一路行来,田亩井然,仓廪丰足,商旅络绎于途,百姓安居乐业。”
“慈煌煌气象,勃勃生机,非圣君临朝,贤臣辅弼,焉能至此?”
听了诸葛亮的话,朱胜微微一笑,点零头。
朱胜的目光转向司马懿。
这位玄衣深沉的谋士感受到子的注视,缓缓抬起那双深陷的眼眸。
“陛下。”
“臣一路行来,观大明军、财、人,三才并立,根基深厚,脉络通达。”
“大明……已有吞吐寰宇之基业雏形。”
听了司马懿的话,朱胜笑了笑,随即又看向贾诩。
“草民愚见,这百姓能安心盘算柴米油盐,商贾敢放心行商四方,农夫能踏实耕耘盼着收成,稚子能无忧嬉戏于乡野……”
“这市井巷陌间的寻常安稳,街谈巷议中的琐碎计较,恰恰是陛下治下,最难得、也最坚实的‘盛世之基’。”
“这‘安居乐业’四字,看似平常,却重逾千钧。非大治之世,焉能如此?”
听了贾诩的话,朱胜点零头。
“哪,三位先生,可愿加入大明这一盛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