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儿,你还好吧?”大舅娘孙氏笑着问了一句,立即止住了话头,孩子好着呢!
她面色红润,衣着气派,虽肚子有七个多月了,可瞧着不是很大。她的脸上也不见浮肿,瞧她脚上穿着巧的绣花棉鞋就知,孩子怀着身子并没有出现浮肿。
外甥女婿的眼珠子就像粘在禾丫头身上,这紧张的样子,孙氏抿着嘴笑了。
“大舅娘,我很好,您呀不用担心!”禾娘笑吟吟的回答。
“禾儿,你的胃口可好?没有恶心反口吧?”二舅娘许氏也笑着问了一句,她也止住了话头。
有孕呕吐的妇人,面色蜡黄愁容满面,而外甥女一瞧就是胃口好。
“二舅娘,我每吃五顿,每顿都吃半碗米饭,十几样菜!就刚开始怀的那两个月,不能吃肉食,后面就好了,一次都没有吐过!”禾娘知晓大伯娘、舅娘是挂心她,她多些也能安她们的心。
三个妇人都松了一口气,相视几眼都笑了!她们完全就是瞎操心了!
朱氏笑着道:“禾儿,大伯娘和你大伯晨间磨了米浆,做了发糕带来让你尝尝,呵呵,乡下嘛只能做些农家吃食让你解解馋!”
禾娘高心道:“大伯和大伯娘有心了,我就惦记着家里的吃食。”
大舅娘也笑道:“我记得禾儿时候爱吃糯米锅巴,今儿个早起也焖煮了一锅糯米饭,那锅巴黄黄的,再用热油炸一下,又香又脆!你二舅娘也做了你爱吃的饭团带来!”
冯铭轩微笑道:“大伯娘和舅娘有心了,禾儿有口福了!”
禾娘听糯米锅巴,暗暗吞了吞口水道:“发糕、锅巴和饭团都是我喜欢吃的,多谢大伯娘、舅娘早起为我做吃食!”
“嗐,你还孩子,都是一家人,谢甚?”胡老二一直插不上话,这时候嗔了女儿一句。
客厅里的气氛终于轻松了,冯铭轩招呼大家吃茶,午膳一会儿就好!
二少奶奶的娘家人轻易不会来,来了也不给她添麻烦。菊韵嬷嬷把她们带来的吃食安排膳房里加热,方便二少奶奶吃些解解馋意。
菊韵嬷嬷还去库房给她们准备了回礼。亲家大夫人和舅夫人都是第一次上门,菊韵嬷嬷给她们都准备了一套银头面,两匹棉布,两匹麻布。
菊韵嬷嬷思忖着夫人们都是做阿奶的妇人,又给她们准备了苹果橘子点心带回去,让家里的孙子孙女尝尝。
武接回了三郎和墨言,午膳已经摆上客厅的大餐桌了,冯铭轩招呼着岳父和大伯娘、舅娘上坐,他搀扶着禾娘坐下,三郎和墨言也坐下用膳。
没有家仆在一旁侍候,几个妇人才不拘束了。
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让众饶眼睛都直了。只有胡老二和三郎、墨言镇定自若,胖婶儿在家里,也会做这样好吃的菜,再加上他来女婿家里多,已经见多不怪了。
满桌菜肴,哪里是乡下见过吃过的。而禾娘,自己都不用动手,就有奴仆做好了让她吃。
几个妇人都在暗自感叹禾娘真是命好!
更让她们觉得禾娘好命的是,冯铭轩把热汤舀到汤碗里,吹掉热气后,自己尝过了不烫嘴,才叮嘱禾娘慢点喝。
清蒸鲈鱼闻着就鲜香,冯铭轩夹起一块鱼肉,仔细挑出鱼刺后,再让禾娘慢慢吃。
发糕、饭团蒸热了,冯铭轩怕禾娘吃腻,都是让禾娘吃半个,炸得脆脆的糯米锅巴,他也是夹成一块块的方便禾娘吃。
哎哟喂!这样细心的男子,他这样自然而然的照顾禾娘,瞧着就是这样照鼓。
三个妇人都在心里感叹,禾娘真真是有福之人啊!
她们都是瞎操心,自己吃着杂粮饭操着禾娘吃大鱼大肉的心!
用完膳,三个妇人再也坐不住了,立即要回兔儿岭镇,省得在禾娘家里打扰了她消食。
禾娘和冯铭轩真心的挽留她们住几日,她们哪里敢住下?借口家里的事多,催着胡老二驾骡车回家。
禾娘叮嘱大伯娘和舅娘道:“来认了门,大伯娘和舅娘记得常来啊,进了城一定得来家里!”
二舅娘笑着答应:“好好,我们常来!禾儿你快回去睡觉。”这孩子的哈欠一个接一个,可见是疲累了!
胡老二驾着骡车不紧不慢的出了桂花巷,看吧!嚷嚷着担心禾儿,亲眼看见了就不会担心了!
三个妇人坐在骡车里看着带来的竹篮又是面面相觑,她们只是带些农家吃食来,可这带回去了,鸡鸭鱼肉全都有,还有红苹果和橘子点心!
一人一个大包袱,有布还有首饰匣子,哎哟哟,这哪里是担心禾娘?这分明就是来她家打秋风的!
三个妇饶心里百般不是滋味,下次还敢来吗?带来的东西半两银子都不值,带回去的不止三十两了。
“两个姐姐,禾儿要是生下孩子了,洗三礼怎么送才好啊?”大朱氏问道。
两个舅娘相视一笑道:“妹子,城里的洗三宴,除了带些鸡和蛋给产妇补身子,孩子洗澡时得往澡盆里放金银稞子,送长命百岁的金锁或银锁。”
大朱氏点点头道:“得亏二位姐姐提醒,我啊,心里有数了!”
大朱氏记起了禾娘在孙子的洗三宴上送的礼了,两件红肚兜,两套衣衫,一个长命百岁的银锁,一块玉佩。
家里现在也攒了二十多两银子了,搁在前几年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大朱氏心里明白这都是禾娘带来的福气,她打定了主意,得去镇上的首饰铺子买几样儿郎用的首饰……
禾娘目送着阿爹的骡车出了桂花巷后,才在相公的搀扶下回了二院的寝屋睡觉,月份大了,肚子大了,腰身变粗了,禾娘快睡着时轻轻的抚摸着肚子,思忖着她的孩儿真孝顺,一丁点都不闹她,她真是个有福气的娘亲。
快过年了,城里办喜事的也多了,家里收到的喜帖,冯铭轩都是亲自准备好贺礼,再让管家送上门。
十一月是冯老爷五十岁的寿辰,十二月是冯夫饶寿辰。五十岁的正寿本来应当大办,但冯老爷夫妻俩都选择了不办寿宴。
冯铭睿和冯铭轩兄弟两个一商量决定听从二老的意见,不忤逆父母也是守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