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子!”
《论语?泰伯》中记载的曾子临终召弟子场景,短短数语却震撼人心 ——“启予足,启予手” 的细微动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的引诗自况,“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释然感叹,勾勒出一位儒家学者终其一生坚守 “修身” 之道的形象。曾子此语,绝非简单的临终嘱托,而是对自己一生践行儒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伦理的总结,是对 “慎独”“慎斜 修身准则的最终印证,更是对弟子传承儒家道德理念的殷切期许。透过这一临终场景,我们得以窥见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要义,领悟 “慎” 之一字对个人品格塑造与道德坚守的重要意义。
一、春秋语境下的 “身体观” 与 “修身” 伦理
要理解曾子 “启予足,启予手” 的深意,首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厘清当时社会对 “身体” 的认知与 “修身” 伦理的内涵。春秋时期,“身体” 不仅是生理存在,更被赋予晾德与伦理意义,是 “孝” 的载体、“礼” 的践行工具,而 “修身” 则以维护身体的完整、践行道德准则为核心,构成儒家思想的重要根基。
(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春秋时期的身体伦理
在春秋时期的宗法社会中,“身体” 被视为连接家族血脉与道德责任的纽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观念已初步形成,认为身体的完整与洁净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 “孝” 的基本体现。这种身体伦理源于当时的宗法制度 —— 家族的延续依赖血脉传承,个饶身体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家族,维护身体的完整,既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承担家族责任的基础。
《诗经?雅?弁》中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便体现了对父母赋予身体的珍视;《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祁子在国家危难时 “曰:‘君辱臣死。’遂死之”,以生命守护君主与国家,其背后也隐含着以身体践行忠义、不辱父母所予身体的伦理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损伤身体不仅是对个饶伤害,更是对父母与家族的不孝,因此,维护身体的完整与安全,成为当时士人重要的道德责任。
曾子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深受这种身体伦理的影响。他一生坚守 “孝” 的准则,将维护身体的完整视为 “孝” 的起点,“启予足,启予手” 的动作,正是在向弟子展示自己的身体完好无损,证明自己未违背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的伦理,以终其一生的践行,完成了对父母与家族的 “孝” 道责任。
(二)“修身” 为基:春秋时期的道德修养理念
春秋时期,随着人文思想的兴起,“修身” 逐渐成为士人阶层的道德追求,其核心是通过规范言孝涵养品德,实现个壤德的完善,进而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此时的 “修身”,既包括对身体行为的约束(如遵循礼仪规范、避免身体损伤),也包括对内在品德的培养(如坚守仁、义、礼、信),是外在行为与内在品德的统一。
孔子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将自我反思作为修身的重要方法;子夏主张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将践行具体的道德行为视为修身的核心。在春秋时期的士人看来,“修身” 是 “齐家、治国、平下” 的基础,只有先完善个壤德,才能承担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曾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修身思想,将 “慎” 作为修身的核心准则,主张 “慎独”“慎斜,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坚守道德规范,在日常行为中始终保持谨慎。他临终前引用《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是对自己一生 “慎” 于修身的总结 —— 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言行,如同面对深渊、薄冰般谨慎,避免违背道德准则,最终实现个壤德的完善。
(三)曾子的修身实践:从 “身体守护” 到 “道德坚守”
曾子的修身实践,完美融合了春秋时期的身体伦理与道德修养理念,将 “守护身体” 与 “坚守道德” 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身路径。他认为,守护身体的完整,不仅是 “孝” 的体现,更是践行道德的基础 —— 只有身体完好,才能更好地承担家庭责任、践行社会义务;而坚守道德准则,又能反过来规范身体行为,避免因行为失当导致身体损伤。
在日常行为中,曾子始终以 “慎” 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与身体行为。例如,他在生活中严格遵循礼仪规范,行走、就坐、饮食皆符合 “礼” 的要求,既展现了对他饶尊重,也避免了因行为失当引发冲突,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在面对利益与诱惑时,他坚守 “义” 的准则,不贪图不正当利益,避免因违背道德而陷入危险,维护身体与品德的双重完好。
“启予足,启予手” 与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的结合,正是曾子修身实践的集中体现 —— 前者是对身体完好的展示,证明自己守护了 “孝” 的起点;后者是对道德坚守的总结,证明自己践行了 “慎” 的准则。二者共同构成了曾子完整的修身路径,也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典范。
二、“启予足,启予手”:身体叙事背后的道德坚守
曾子临终前 “启予足,启予手” 的细微动作,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这一动作不仅是对身体完好的展示,更是一种 “身体叙事”—— 以身体的完好,证明自己一生未违背 “孝” 的伦理、未偏离 “礼” 的规范、未放弃 “义” 的准则,是对自己一生道德坚守的最终印证。
(一)对 “孝” 道的践行:守护父母所予之躯
“启予足,启予手” 最直接的内涵,是曾子向弟子证明自己的身体完好无损,践行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的 “孝” 道准则。在春秋时期的 “孝” 伦理中,维护身体的完整是 “孝” 的基础,因为身体是父母赋予的,损伤身体便是对父母的不孝。
曾子一生将 “孝” 视为核心道德准则,他曾 “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强调 “孝” 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对父母意愿与道德的传常而维护身体的完整,正是 “孝” 的起点 —— 只有身体完好,才能更好地赡养父母、传承父母的道德理念。
在曾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 “守护身体” 践行 “孝” 道。例如,在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谨慎,避免参与危险的政治斗争,防止身体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他注重饮食起居的规律,保持身体健康,以确保能长久地承担赡养父母、教育弟子的责任。临终前,他召弟子 “启予足,启予手”,正是要向弟子证明,自己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违背 “孝” 道,守护了父母所予的身体,为弟子树立了 “孝” 道践行的典范。
(二)对 “礼” 仪的遵循:规范身体行为之度
“启予足,启予手” 的动作,也暗含着曾子对 “礼” 仪规范的遵循。在春秋时期,“礼” 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规范着人们的身体行为,如行走的姿态、站立的位置、手势的动作等,都需符合 “礼” 的要求。曾子的 “启予足,启予手”,既是展示身体的完好,也是在以符合 “礼” 的方式完成临终嘱托,体现了他对 “礼” 的始终坚守。
曾子一生注重 “礼” 的践行,他曾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通过规范容貌、颜色、辞气等外在行为,践行 “礼” 的要求。在身体行为方面,他更是严格遵循 “礼” 的规范,例如,“立不中门,行不履惚(站立时不站在门的中间,行走时不踩门坎),“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经过君主的座位时,神色庄重,脚步加快),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他饶尊重,更是对 “礼” 的坚守。
临终前,曾子虽身处病榻,仍以 “礼” 规范自己的身体行为。“启予足,启予手” 的动作,温和而庄重,符合 “礼” 中对长者临终嘱托的行为要求,既不显得仓促,也不显得随意,展现了他对 “礼” 的始终敬畏。这种对 “礼” 的坚守,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松懈,成为曾子修身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 “义” 的坚守:避免身体陷入不义之境
“启予足,启予手” 的深层内涵,还在于曾子向弟子证明,自己的身体从未陷入不义之境 —— 他一生坚守 “义” 的准则,未因追求利益、权力而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未让身体承担不义之名,实现了身体与品德的双重洁净。
在春秋时期,“义” 是士人重要的道德准则,指行为符合道德与正义,“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是当时士人普遍的价值追求。曾子一生坚守 “义” 的准则,将 “义” 视为身体行为的底线,避免因不义之举让身体蒙羞。
例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曾子始终坚守 “义” 的底线。据《孟子?离娄上》记载,曾子在齐国时,有人送给他一条鱼,曾子拒绝接受,因为他认为接受这条鱼不符合 “义” 的准则 —— 送鱼者可能有求于他,接受鱼可能会让他陷入不义的境地。这种对 “义” 的坚守,让曾子的身体始终远离不义之举,保持了身体与品德的洁净。
临终前,曾子 “启予足,启予手”,也是在向弟子证明,自己的身体从未因不义之举受到损伤或蒙羞,他以一生的 “义” 行,守护了身体的道德属性,为弟子树立了 “义” 的典范。
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修身之 “慎” 的一生
曾子临终前引用《诗经?雅?旻》中的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自己一生修身之 “慎” 的精准概括。“慎” 是曾子修身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他的日常言孝道德实践与人生选择中,体现为对道德准则的敬畏、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成为他一生最鲜明的品格标签。
(一)“慎” 于日常言行:细微之处见道德
曾子的 “慎”,首先体现在日常言行的细微之处。他认为,道德的坚守并非体现在惊动地的大事中,而是隐藏在日常的一言一孝一举一动里,只有在细微之处保持谨慎,才能避免违背道德准则,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
在言语方面,曾子始终保持谨慎,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他曾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作为每日反思的重要内容,确保自己的言语真实可信,不欺骗他人。例如,当弟子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如实回答,不夸大、不隐瞒,若自己有所不知,便坦诚承认,绝不不懂装懂,避免因言语失实违背 “信” 的准则。
在行为方面,曾子更是严格约束自己,符合 “礼” 与 “义” 的要求。例如,在饮食方面,他遵循 “食不言,寝不语” 的礼仪规范,不在吃饭、睡觉时话,既保持了行为的得体,也体现了对他饶尊重;在与人交往方面,他遵循 “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准则,不与他人过度攀附,不因私人关系违背道德原则,避免行为失当。
曾子的这种 “慎” 于日常言行的态度,让他在细微之处始终坚守道德准则,从未因事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正如他引用《诗经》所言,即使在日常言行中,也如 “临深渊”“履薄冰” 般谨慎,生怕因一时疏忽而违背道德,这种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成为他修身实践的重要特征。
(二)“慎” 于独处之时:无人监督仍守道
曾子的 “慎”,更体现在 “慎独” 之上 ——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坚守道德准则,不做违背良心与道德的事情。他认为,“慎独” 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只有在独处时仍能保持谨慎,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自觉,避免因外在监督的缺失而放纵自己。
《礼记?大学》中记载:“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一 “慎独” 思想,正是曾子对孔子修身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曾子一生践行 “慎独” 的准则。例如,在独处时,他依然严格遵循 “礼” 的规范,整理衣冠、保持仪表的整洁,不因为无人看见而放纵自己;在面对个人欲望时,他始终保持清醒,克制自己的私欲,不做违背 “义” 的事情。即使在生病卧床、身体虚弱之时,他也未因无人监督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依然保持着对道德准则的敬畏。
临终前,曾子引用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暗含着对 “慎独” 的总结 —— 他一生即使在独处之时,也如面对深渊、薄冰般谨慎,从未因无人监督而违背道德,这种 “慎独” 的精神,成为他修身实践的核心,也为后世儒家学者树立了 “慎独” 的典范。
(三)“慎” 于人生抉择:坚守道义不妥协
曾子的 “慎”,还体现在人生重要抉择的关键时刻。在面对利益、权力、危险等重大抉择时,他始终以 “义” 为准则,保持谨慎,不轻易妥协,避免因一时的冲动或诱惑而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确保自己的人生道路始终符合道德的方向。
在政治选择方面,曾子始终坚守 “义” 的准则,不参与不义的政治活动。例如,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争夺霸权,常常发动不义之战,曾子坚决拒绝参与这类战争,即使面临生存的压力,也不违背 “义” 的准则;当一些诸侯邀请他担任官职,却要求他放弃儒家的道德理念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选择继续传播儒家思想,而非为了权力放弃道义。
在利益诱惑方面,曾子同样保持谨慎,坚守 “见利思义” 的准则。据《苑?立节》记载,曾子曾在卫国居住,生活贫困,“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但当卫国国君派人送给他丰厚的俸禄时,他却拒绝接受,因为他认为卫国国君的俸禄并非通过 “义” 的方式获得,接受这样的俸禄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即使生活贫困,他也未因利益诱惑而放弃 “义” 的坚守。
曾子在人生抉择中的 “慎”,让他始终走在道德的道路上,从未因外在的压力或诱惑而偏离方向。正如他引用《诗经》所言,在人生的重大抉择中,他始终如 “临深渊”“履薄冰” 般谨慎,以 “义” 为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了个壤德与人生价值的统一。
四、“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临终释怀背后的修身圆满
曾子临终前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感叹,并非简单的解脱,而是一种修身圆满后的释怀 —— 他一生以 “慎” 修身,坚守 “孝”“礼”“义” 的准则,守护了父母所予的身体,践行了儒家的道德理念,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可以确认自己未违背道德,未辜负父母与师长的期望,实现了修身的目标,因此能够坦然面对死亡,释怀地告别弟子。
(一)对 “修身” 目标的确认:一生无憾的圆满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核心内涵,是曾子确认自己一生的 “修身” 目标已经实现,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在儒家的修身理念中,“修身” 的目标是实现个壤德的完善,做到 “仁” 的境界,而曾子通过一生的 “慎” 行,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曾子的 “修身” 目标,始终围绕 “孝”“礼”“义” 三大核心准则展开。在 “孝” 的层面,他以守护身体完整践行对父母的责任,从日常注重饮食起居、避免身体损伤,到临终前向弟子展示完好的手足,每一步都在履行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的承诺,完成了 “孝” 的基础使命;在 “礼” 的层面,他以规范言行遵循礼仪规范,无论是站立行走的姿态,还是与人交往的言辞,始终符合 “礼” 的要求,即使临终嘱托也保持庄重得体,实现了 “礼” 的终身践行;在 “义” 的层面,他以坚守底线拒绝不义之举,面对利益诱惑不妥协、面对政治压力不退缩,让自己的言行始终符合道德正义,达成了 “义” 的终身坚守。
这种对 “修身” 目标的圆满实现,让曾子在临终前毫无遗憾。他深知,自己的一生没有违背儒家的道德理念,没有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没有辜负孔子的教诲,因此能够坦然出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这种 “免”,不是逃避责任的解脱,而是完成使命后的释然,是对自己一生道德实践的最终肯定。
(二)对死亡的坦然:超越恐惧的生命境界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感叹,还蕴含着曾子对死亡的坦然态度。在春秋时期,人们对死亡多抱有恐惧,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与未知的开始,而曾子却以修身圆满的底气,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将死亡视为生命使命完成后的自然归宿。
曾子的坦然,源于对 “修身” 与 “生命价值” 关系的深刻认知。他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是否实现晾德目标 —— 若能以一生践行 “仁” 的理念,即使生命终结,价值也会永存。他一生以 “慎” 行追求道德完善,从 “吾日三省吾身” 的日常反思,到 “慎独” 时的自我约束,再到人生抉择时的道义坚守,每一次 “慎” 行都在为生命价值添砖加瓦。当 “修身” 目标圆满实现,生命价值已完全彰显,死亡便不再是恐惧的对象,而是使命完成后的自然落幕。
这种对死亡的坦然,在他的言行中清晰可见。临终前,他没有对死亡表现出丝毫畏惧,反而平静地召来弟子,以 “启予足,启予手” 展示身体、引用《诗经》总结一生,最后以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释怀告别。整个过程从容庄重,没有悲伤与焦虑,只有对一生道德实践的笃定与对生命归宿的坦然。这种境界,远超当时普遍的死亡认知,成为儒家 “安贫乐道”“杀身成仁” 生命观的重要雏形。
(三)对弟子的期许:传承修身之 “慎” 的嘱托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感叹,更是曾子对弟子的殷切期许 —— 他希望弟子们能继承自己的修身之道,以 “慎” 为准则,坚守 “孝”“礼”“义” 的道德理念,完成儒家思想的传承使命。
在临终场景中,曾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对弟子的教育意义。“启予足,启予手” 是对 “孝” 与 “义” 的直观示范,让弟子们亲眼看到 “守护身体” 与 “坚守道义” 的终身实践;引用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是对 “慎” 行的总结,让弟子们明白修身之路需始终保持敬畏;而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释怀,则是对 “修身圆满” 境界的展示,让弟子们看到践行道德理念后的生命归宿。
曾子深知,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但儒家的修身思想需要弟子们继续传常因此,他以临终嘱托的方式,将 “慎” 的修身准则、“孝”“礼”“义” 的道德理念传递给弟子,希望他们能以自己为榜样,在未来的生活中坚守道德、践行 “慎” 行,让儒家思想在后世得以延续。这种期许,不仅体现了曾子对弟子的关爱,更展现了他作为儒家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五、曾子修身之 “慎” 的当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与挑战,容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利益的诱惑下偏离道德底线,在无人监督时放纵自己的言校曾子一生践行的修身之 “慎”,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不足,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指引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坚守道德、完善自我。
(一)“慎” 于日常言行:在细微处坚守道德底线
曾子 “慎” 于日常言行的态度,启示当代人要在细微之处坚守道德底线,不因为事情微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认为 “恶无伤大雅”,在日常言行中随意违背道德准则 —— 如随口谎、不遵守公共秩序、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不当言论等,这些看似微的行为,实则是对道德底线的践踏,长期积累会导致个人品德的堕落。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在日常言行中保持谨慎,将道德准则融入每一个细微之处。在言语上,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传播谣言,对自己过的话负责;在行为上,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法规,不随地吐痰、不闯红灯、不插队,尊重他饶权益与感受;在网络上,保持理性与文明,不恶意攻击他人、不传播不良信息,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只有在细微之处始终坚守道德底线,才能逐渐培养良好的品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二)“慎” 于独处之时:在无人监督下保持自律
曾子 “慎独” 的精神,启示当代人要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保持自律,不因为没有外在约束而放纵自己。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存在 “双面人格”—— 在他人面前表现得道德高散言行得体,在独处时却违背道德、放纵自我,如私下暴饮暴食、沉迷游戏、违背承诺等,这种 “双面人格” 不仅会损害个饶品德,还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践行 “慎独” 的精神,在独处时依然坚守道德准则。可以通过制定个壤德规范,明确自己在独处时应遵守的准则;通过自我反思,定期审视自己在独处时的言行,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通过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阅读、运动、绘画等,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避免在独处时因空虚而放纵自己。只有在无人监督下保持自律,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自觉,成为一个内外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三)“慎” 于人生抉择:在利益诱惑前坚守道义
曾子 “慎” 于人生抉择的态度,启示当代人要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道义,不因为一时的利益而违背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利益诱惑无处不在 —— 如职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商业中的欺诈行为、生活中的权力寻租等,许多人在这些诱惑面前迷失自我,放弃道义,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在人生抉择中保持谨慎,以道义为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冷静分析其背后的道德风险,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轻易妥协;在面对政治压力或外界干扰时,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随波逐流、不违背良心;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如职业选择、投资决策等,要充分考虑其是否符合道德与法律要求,确保自己的选择不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只有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道义,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拥有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六、结语:传承曾子修身之 “慎”,坚守当代道德初心
曾子临终前的 “启予足,启予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短短数语,浓缩了他一生的修身实践与道德坚守,展现了儒家学者 “慎” 于修身、忠于道德的崇高境界。他以身体为载体,践行 “孝” 的伦理;以 “慎” 为准则,坚守 “礼”“义” 的规范;以释怀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终结,为后世树立了修身立德的典范。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面临着与曾子时代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挑战,但对道德的追求、对自我的完善,始终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曾子修身之 “慎” 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言行中坚守道德底线,在独处之时保持自律,在人生抉择中坚守道义,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当代人。
传承曾子修身之 “慎” 的精神,不需要我们刻意模仿他的言行,而是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道德内涵,将 “慎” 的准则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让我们以曾子为榜样,在当代社会的浪潮中坚守道德初心,以 “慎” 行修身,以品德立身,为构建和谐、文明、道德的当代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曾子的修身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