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立即改善这些铺兵的待遇,同时将这些急递铺的铺舍予以修缮,保障铺兵的待遇,同时招募精壮铺兵,以保障朝廷驿传的效率,将这些被佥派来的百姓要补偿之后遣返回家,处理相应的官吏。
但是李世达也有些为难,这些事情都是需要银子的,而自己的邮政总署才刚刚开始运作,所需要的官员还尚未到位,而且也没有银子,这些事情都是需要银子的,朱载坖当然也知道现在的情况,并没有因为此事苛责李世达,朱载坖只要要求李世达尽快将邮政总署运作起来,推动驿传系统的改革。
而对于北直隶驿传系统的破事,朱载坖直接命令革职留任顺巡抚沈炼负责处理,所需要的钱粮由内帑负责,务必要保证整个北直隶的邮驿系统正常,同时太子朱翊釴继续巡视北直隶。
完了此事之后,张居正向朱载坖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原次辅张四维守制结束,应该予以起复了,朱载坖于是问道:“首辅以为应该如何安置?”
朱载坖将球踢到了张居正这里,起复张四维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安排张四维,因为张四维之前就是次辅,照理起复肯定也是相应的职务,但是张四维现在回到内阁,尴尬的就是申时行了,毕竟张四维的科名、资历是远胜于他的,而且也是晋党大佬,王崇古肯定是会支持张四维的。
张居正于是道:“陛下,张蒲州有博达渊潜之识,而本之忱恂;有端方直亮之操,而将以勤恪。自服官于史局,已夙鬯乎英声。洊陟宫僚,多讲幄论思之益;升华翰署,冠文学侍从之班。旋跻铨部之贰卿,克佐建邦之六典。素称清谨,而今守制已满,宜复原官。”
张居正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起复张四维为次辅,这样的话现在内阁就已经有了三方势力,张居正作为首辅,自然是地位稳固的,张四维作为晋党大佬,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申时行作为后起之秀,同样不可觑,三角形最稳定嘛。
朱载坖于是下令起复张四维为武英殿大学士,内阁次辅,回京管事。
在朱载坖的直接干预之下,对于北直隶的驿传体系,朝廷进行了严厉的整顿,不仅仅是整顿了北直隶的驿传,同时要求整个北方的驿传体系都要予以整顿,确定驿传道的管理范围,修复不堪用的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保障驿卒、铺兵的待遇。
除此之外,就是对于驿路的修整和牲畜的配置,要尽可能的提高文书流转的速度,提升朝廷的行政效率。
而除了这些事情之外,现在朝廷最大的事情就是东征告捷的事情了,兵部尚书经略倭国朝鲜事务大臣兼安东都护府都护徐渭向朝廷奏报,倭国王室已经和大明签订了京都条约,全盘认可了大明的条件,同时倭国境内的大藩主也已经被官军削平,徐渭已经下达了废刀令和刀狩令。
而且徐渭下一步的计划是在倭国实施检地,确定倭国藩主、朝廷和安东都护府所分得的赋税比例,从经济上控制倭国朝廷,所以徐渭向朝廷上疏,请求先撤回五万官军,同时暂留十万官军于倭国,待倭国安定下来之后,再减少大明的驻军数量,还要在倭国各港口屯驻朝廷官军水师,以加强对于倭国的控制。
征东战事算是告一段落了,现在重要是就是征东赏功的环节了,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就是普通士卒和中下级军官们,采取的物质奖励和晋升相结合的措施,朱载坖命令从内帑拨黄金十五万两,铸造一两的征东赏功金币,从普通士卒和都护徐渭,人手一枚,作为朝廷对于征东大战的奖励。
除此之外,对于这些将士们,要按照功劳的大给予赏银,晋升和选送国子武学进修的奖励,相对对基层将士的赏赐,高级官员的赏赐就不好办了。
首先就安东都护府都护徐渭,他已经是正二品兵部尚书了,再加官就只能是宫保等虚职了,但是对于徐渭来,这次立下的可算得上的近乎于灭国的大功了,朝廷基本上控制了倭国,这样的大功,不少人认为,要封爵才行,大明文官封爵,确实是极为少见的事情。
不过对于封爵,反对的人是很多的,他们反对的主要理由来自于皇明祖训,太祖皇帝确实是有相关的表述的:“爵以报功,汉高帝不功不侯,此最可法。朕今非吝封爵也,但无功受封,有功于国者又将何以待之耶!自今五等之爵不论品级,非有大功于国者,虽官至丞相亦不得封。”
所以一些官员们认为不能滥封,要控制封爵,但是还有一些官员们认为,功高不赏,并非良策,兵部尚书王崇古就上疏称:“国朝设赏格而负之,始于逆濠时,许封侯而止封王伯安以伯。此读 《大明律》 之误也,《大明律》 云文官非军功不得封公侯,盖伯爵不必军功也。”
因为按照大明律,文官不许封公侯,文官们即便是有大的功劳,也只能封伯,如诚意伯刘基、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等人,都是如此,徐渭立下如此大功,理应封爵。
除了徐渭之外,麾下一干大将也要予以封赏,毕竟这次斩首以十万计,还为大明控制了倭国,朱载坖也认为应当予以封赏,朱载坖命令礼部左侍郎署部事杨时乔拟定高级官员的封赏名单,与兵部等商量之后条陈上疏。
不过一些官员们认为议功不必过速,他们认为现在仅仅是徐渭的奏疏报捷,按照朝廷的定例,应该派遣御史前往倭国实地考察,勘明军功之后再行封赏,朱载坖认为此举断不可行,倭国远在海外,一来一去就是数月功夫,朝廷赏功,就是为了激励臣僚用命的,要是这样延迟的,会使得功臣寒心的。所以朱载坖要求从速议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