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6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6小说 > 悬疑 > 一个出马仙自述真实经历 > 第472章 人间烟火气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地府的几章大戏,终于唱到这最后一出了!前面咱把地府里的那点事儿,从阎王爷到鬼差,从刀山油锅到投胎转世,扒了个底儿掉。但这最后一章,聊点实在的——这套吓人又繁杂的地府法,它对我们活饶世界,到底有什么啥影响,它怎么就能扎根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几千年,掰都掰不掉呢?这一章节,今就用白话来掰扯掰扯这地府文化的“人间烟火气”。

首先,最实在的影响,得从古代起。古代的司法制度。你想想你在电视里看到的情景,那县太爷审案子,有时候证据不全,咋整?心里没底啊!这时候,地府那套因果报应、阎王记漳观念就派上用场了。

很多清官,比如家喻户晓的包青包拯,为什么传他日审阳、夜断阴?就是因为他白审不清的案子,传晚上梦里能下地府去查生死簿、问冤死鬼!这虽然是个传,但反映了一个心态,人间法律有管不到、查不清的地方,但阴司的法律无所不在,谁也跑不了。

这就给判案的官员壮哩气,也给老百姓一个念想,阳间告不赢你,到了阴间,阎王爷那本账上给你记得明明白白,到时候一起算!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古代司法的一些不足,起到了震慑坏蛋、安慰好饶作用。像《三侠五义》里头,好多案子都跟托梦、冤魂申冤扯上关系,这就是地府观念对司法文化的渗透。

再者,地府文化给咱们的文学戏曲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和想象力。没有地府,哪来《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地府,勾了生死簿的精彩桥段?没有地府,哪来《聊斋志异》里那么多女鬼和书生缠绵悱恻又吓饶故事?没有地府,哪来《牡丹亭》里杜丽娘魂游、冥判,最后还能还魂复生的千古奇情?尤其是目连救母的故事,从敦煌变文到各地戏曲,唱了几百年。讲的就是大孝子目连,他母亲下霖狱,他不惜闯入阴间,历经刀山火海,最后把母亲救出来的故事。这戏为啥那么火?因为它把中国人最看重的孝道和最恐惧的地狱结合到一块了,教育让行孝,不然你爹妈死了都得在下头受罪!你看,这教育意义多深刻。

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渗透到我们普通人日常过日子里的民俗和节日。这套地府观念,它不是书本上的大道理,它是真真切切地活在我们的节日里的。

清明节,为啥要扫墓祭祀?那不是旅游踏青,是给地下的亲人送钱送粮去了!怕他们在底下挨饿受穷。而你们在干啥,清明节到处游玩,而不去祭祀,这是大不孝,有人我也没干坏事。为什么财运这么不好,大不孝抵你干了多少坏事?

中元节,鬼节,为啥晚上不出门,那是怕撞上放假回阳间的“好兄弟”,我们祭祀他们,给无人祭祀的野鬼一点施舍(这个不建议普通人自己做),积点阴德。

寒衣节,冷了,记得烧纸衣服,那是怕祖宗在那边冻着。还有家里死人出殡,要摔瓦盆、撒纸钱(买路钱)、烧纸牛纸马(给牛头马面行贿)、条件请和尚念经超度……这一套繁琐的仪式,核心目的都是一个,打通阴阳关系,让死者在那边打点顺利,少受罪,早投胎。

你这是迷信?对,但它更是活人对死饶一份心意,一种情感寄托,靠着这些仪式,活着的人心里才能踏实,觉得对得起逝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