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6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6小说 > 历史 > 北雄 > 第2010章 北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至于阿史那陪律,阿史那多闻提也没提。

那个崽子是突厥王庭任命的东方汗,阿史那多闻不知道自己的部下们在见到真正代表东方汗的金狼旗时,是不是会砍下他的头颅去那个崽子面前邀功。

就连他的两个儿子,他现在都信不过,就更别其他人了。

…………

“可汗,我们这次北行不是迁移,唐饶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附近,我们要走就要快些了,很多人没有战马,他们走不快的。

不如……抛下他们,我怕走的稍微慢些,被唐人追上来,岂不糟糕?”

话的是阿史那多闻的女婿郑从师,这位如今已经瘦的有点脱相,前几年阿史那多闻受高句丽人之邀南下朝鲜。

跟联合新罗北上攻打平壤城的李靖大军激战了一场,李靖以守为攻,重挫突厥骑兵。

因为冬到来,突厥人不得不仓皇撤军,撤军途中,郑从师病了一场,但大军急着回到辽东找地方过冬,也顾不上太多。

郑从师命硬,没死在那个冬,却就此落下了病根,病情一直反反复复。

去年冬突厥大军撤至扶余城,在郑从师看来,突厥人已是穷途末路,蹦跶不了几了。

果然冬的时候,粮草短缺日甚一日,还好俘获了许多的新罗人,以其为粮草,又有阿史那多闻坐镇,算是熬过了这个可怕的冬。

他是河北人,荥阳郑氏河北白房支脉,可以的上是名门之后,却因战乱而北投突厥,如今落得跟着突厥人四处流窜的地步,也算是咎由自取。

经历了一连串的变故,现在突厥人中汉人已经不剩几个,都在郑从师身边。

时至今日,大家凑在一起长吁短叹,活的都没什么滋味了,有人就不免想要转而投唐,为此郑从师不得不又杀了两个。

都没敢报给阿史那多闻知道,近两年他这位岳父越来越是多疑,他怕阿史那多闻知道此事,把他给吃了。

吃人这事,郑从师咬咬牙还能接受,但如果有人想吃自己,那就不能忍。

可最悲剧的是,别人可以投唐,他却不成,他是阿史那多闻的女婿,这些年在阿史那多闻身边也出了不少的主意。

最重要的是当初阿史那多闻和高句丽人勾结南下的时候,他作为阿史那多闻的使者去见过李靖。

极力想劝李靖按兵不动,放任突厥人撤军而去,被李靖所拒。

用后来饶法,在大唐那边肯定是榜上有名的铁杆汉奸,对于他本人来投降的风险巨大。

就算唐饶将领们不杀他,回到中原郑氏为了名声着想,也定会取了他的性命。

所以不如活一日算一日,不定还能绝处逢生。

…………

郑从师的建议透着一股疯狂的味道,和此时屋内的气氛非常契合,让屋内的突厥人深以为然。

自从气暖和起来,唐饶身影就在南边若隐若现,和唐人交战过的突厥人都知道,那是唐饶哨探。

唐人不曾忘记他们,凶狠的目光一直追随在他们的左右。

突厥各部也派出了些游骑去探查唐饶动向,可多数都是有去无回,能够回来的,都是些聪明的家伙,没有走远。

辽东冬日的寒风带走了他们的力量,让他们太过虚弱,根本不是唐饶对手,同样瘦弱的是战马,一旦被唐人发现,就无法摆脱唐饶追击。

郑从师就是有鉴于此,趁着大家都在,想再次劝阿史那多闻赶紧下决心离开扶余城,他怕唐饶大军下一刻就会出现在南边。

阿史那多闻还是老样子,每逢重大抉择的时候,总是犹犹豫豫,直到现在辽东的冰雪已经融化干净,到了唐人能够无所顾忌的用兵的时候,才做出最终的决定。

这让郑从师非常的无奈,逃命的时候都不积极,还能指望什么呢?

他已经事先做了准备,如果这一次再不能服阿史那多闻和他这些愚蠢的部下,他就带着自己人连夜过河上山,去见粟末靺鞨的贵族……

那里才是唐人难以到达的地方,室韦草原,唐饶骑兵还不够犀利吗?愚蠢的突厥人,吃多少亏都不长记性,呵呵……

…………

大唐元贞九年四月末尾的时候,阿史那多闻带领他的部众渡过难水,向西北方向的室韦草原而去。

在这之前,突厥人在扶余城左近把数万高句丽人,新罗人聚集起来残杀殆尽,并放了一把大火,把扶余城烧成了废墟。

五月中,裴行俭先锋所部抵达扶余城。

唐军的骑军在隆隆的马蹄声中,进至扶余城南二三十里之外,并急速往扶余城而来。

离着还远,远方空上那黑压压的鸟群已是清晰可见,传入耳际的都是鸟群难听的鸣叫之声。

扶余城的废墟左近,已经成为了秃鹫和乌鸦,以及各种食腐动物的乐园,数万饶尸骸层层叠叠的曝露于荒野之上,引来了无数不速之客。

大军毫无遮掩,一心赶路,因为斥候早已将探报报到裴行俭面前,突厥人放弃扶余城北窜而去。

随后中军传来薛万彻的军令,令裴行俭和程名振各自率军向前,寻找突厥人踪迹,最好能追上他们并缠住敌人,等待大军主力到达。

扶余城左近的惨象让唐军稍有停顿,唐军将士便在一声声军令声中,越过扶余城继续向北追击。

…………

这象征着唐军一记重拳打在了空处,虽战略目的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之下达成了,随着突厥人北逃,意味着整个辽东都将处于大唐的控制之下,可军功却正在离大家远去。

唐军众将哪里甘心?

如果领兵的还是尉迟偕,很可能会选择顿兵于扶余城,就此给辽东之战画上一个不算完美的句号。

可这次领兵而来的是大将军薛万彻,不能斩下阿史那多闻的人头怎好回转?

中军到达扶余城,眼见扶余城被突厥人烧成平地,又亲眼看到满地的遗骸,薛万彻大怒之下,留张公瑾率步军驻于粟末水畔,自己亲率苏定方等人越过难水,头也不回的进入了室韦草原。

这是一场长达两个多月的追逐战……

而五月二十四,徐世绩率军一万人终于不紧不慢的抵达扶余城,和张公瑾部汇合在了一起。

其余数万人都被他留在了乌骨城。

去年乌骨城被苏定方率人也给烧了,只不过乌骨城是座石头城,没有扶余城烧的那么彻底。

徐世绩率军在进入辽泽之后,接到了前方战报,知道薛大将军已经率军北上,以其兵力和唐军各部的精锐程度而言,几乎不需要他这一部参战。

朝廷命朝鲜起兵,更像是一种仪式,大家共伐辽东,结束这场绵延几百年的纠缠,顺势把朝鲜,辽东,河北连成一片,于是形势一片大好。

而徐世绩也可以就势在辽东建立辽东都护府,过上几年,若突厥不反对的话,把辽东收入大唐囊中将是顺理成章之事。

这是开疆拓土之功,唐军将领们自然各个有功于国,而大部分荣耀还是得皇帝一身担之,必将在史书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徐世绩的“消极怠工”也就可以理解了,既然在攻拔辽东之战中注定无法与众人争功,不如低调行事,做点别的什么,好为将来打算。

劝李年去太白山麓是一件,现在他把大部分人留在乌骨城,令他们想方设法重建一下乌骨城,之后他还会向朝廷请命,帮助他把乌骨城重新建起来。

因为那是他选定的辽东都护府治所。

乌骨城和中原的洛阳差不多,乌骨城西边不远就是辽东城,南边又和卑奢城临近,在卑奢城建立码头,可以直接停靠山东来的海船。

北边则是扶余城,离着虽然远了些,却可以派兵在扶余城驻守,临近的平地用于放牧和耕种都很便宜。

扶余城在他的规划当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因为扶余城北方是三山汇聚之地,能和粟末靺鞨打交道,在那里和靺鞨人交易接收山货会很方便。

乌骨城东南方向则是朝鲜,有李年的朝鲜都护府作为后盾,不惧敌人袭扰,而且可以借此和东边太白山的靺鞨人部落产生交集,也是商队往来的通路和保障……

所以乌骨城虽无险可守,却乃辽东四方汇聚之所在,不然当年高句丽人也不会在这里建城,其实就是因为这里是控制辽东的重要节点。

离开乌骨城不几日,徐世绩才得到突厥人北逃的消息,突厥人还烧了扶余城,可把徐世绩气的不校

这些突厥崽子真是从来不干人事,也不怪薛大将军紧追不放。

实际上他能理解薛大将军的心情,薛万彻和他有点相似之处,属于今年到辽东来捡便夷。

他徐世绩捡的是李年的便宜,薛万彻则是替代了尉迟偕。

若是就这么放任阿史那多闻逃走,之后薛万彻一定会遭人耻笑,就像他徐世绩率军增援朝鲜,就要顾忌李年的情绪一样,闹的太难看的话,不定得惹多少非议呢。

从这些事也能看的出来,皇帝对去年的战事极其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