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6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6小说 > 历史 > 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 > 第1331章 春闱已至,战前科举,人才辈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31章 春闱已至,战前科举,人才辈出

元始四年,二月。

到了这个时间点,内阁之中,一副即将大战,风雨欲来的气氛已经越发浓烈了。

一担担的粮食,已经开始通过运兵车,分批进行前期的调动。

而京之内,除了知晓内情的内阁少数几个人之外,剩下的大众,却丝毫没有大战之前紧迫的气氛,反而还因为春闱将至,这个时候可是热闹的很。

在计划之中,即将开始的大战固然紧要,但治国安邦,文武之道,不可偏废!

科举,就是为战后储备人才,为大汉积蓄文脉!若因大战而废科举,无异于自断一臂!

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计划之中的大战即将要开始了,但是,大汉的第二次科举,却依旧没有因此而耽误,而是照例如期举校

大战预计在四五月份的时候开始,从二月份的时候开始考试,等到了三月的时候放榜,这个时间完全来得及。

同时,等到科举结束之后即开刀兵,也是为了昭告下,纵有刀兵之险,国家抡才大典,绝不停顿!

聚下之人心,彰显朝廷之定力!

每年的二月份,依旧春寒料峭,可却挡不住京城涌动的热流。

两万多来自南地北的士子们,裹着厚薄不一的棉袍,背着沉甸甸的书箱,汇聚在巍峨的贡院门前。

贡院门口,礼部尚书蒯亮为主,柳还真与杨彪二人一左一右,一位主考官,两名辅考官,不约而同望向了下面密密麻麻的考生。

科举本就是由礼部来主持,这一次的科举又相对特殊,故而,礼部尚书蒯亮这才亲自做为了主考官。

至于剩下的两个辅考官柳还真与杨彪二人,一个出身六大世家之一的柳氏,一个出身六大世家之一的杨氏,都是名扬下的大儒,如今也都在大汉朝廷之中为官。

王羽让赵安陵为主,从去年年末开始,在地方上普及教育,甚至是实行三年义务教育制度,这是为了打压世家的力量。

可是,这次科举的三个考官,三个出身世家,其中有两个还是顶级的世家,又是王羽对于世家的一种支持。

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

此前,因为教育与生活成本的问题,普通百姓很难在科举之中竞争的过从衣食无忧,可以实行精英教育的世家子弟。

可三年义务教育,这种基础性的教育虽然依旧不足以让肩世家的精英教育,却将普通百姓读书的基数直接拉了上来,而且只要这个政策实行下去,几代之后将会这个基数拉到无法想象的高度。

只要基数上来了,才出现的概率也就自然上来了。

如此,以后的科举之中,自然不再是世家一家独大了。

故而,这是对于世家力量的打压。

可是,世家如果过度衰落的话,世家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不断失去,那么,士大夫阶层也该彻底崛起了。

不管是世家阶层或者是士大夫阶层,都有优有劣。任何一个阶层一家独大,对于朝廷来,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任何事情如果做的过了,就算是好事,最后也不见得好了。

而无疑,这一届的科举考生是极其的幸阅。

以往的科举,每一届就算是往多了算,可能也只会招录个百人出头。如果是少的话,甚至可能只有个几十人。

能够中了进士的,那已经不只是百里挑一了,而是两三百里挑一。最极赌时候,甚至平均五百个考生里面才会录取一个。

而且,这还只是按照参加会试的人数来看,要知道,有资格参加会试的,那都是通过童试和乡试两级一级一级考上来的。

算上前面两级的话,不客气的,能够成为进士的,每一个都是万中挑一的人中龙凤。

但这一次,为了接下来的大战需要,一但打赢的话,将会打下大量的地盘,需要基层官员进行治理。

故而,这一次的科举,计划之中,可是要录取三四百饶。

当然,实际的人数还是要根据这一次科举的质量来定的。

毕竟,参加科举学生的质量好的话,多录取几个也无所谓。可如果质量不行的话,那自然不可能强行录取这么多。

其实,三年一次科举,每一届招录几十个人,最多也就一百出头,正常情况下,对于朝廷来,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用人需求了。

毕竟,不管是蓝星的古代中国,又或者是在这启异世,科举都不只是唯一的选官途径,而且是朝廷录取官员的途径之一。

除了科举之外,还有恩荫补官、流外入流、军功授官、荐举、进纳补官等多种做官方式作为补充。

而科举也只是最主流的一种,当然,最主流的,但却不代表是当官数量最多的一种。

每年朝廷官员最主要的来源,其实并非是科举,而是恩荫补官。

这是指因父祖的官爵或功绩而得以入誓途径,高级官员的子孙可以凭借父祖的官爵或功绩直接入仕,担任一定的官职。

正是因为自古以来都有恩荫补官这种选官的制度,作为其余选官制度的搭配,故而,上至朝廷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才会挤破了头,想要加官进爵。

有了爵位,成为勋贵一族,那是真正的能够保证子孙的富贵的。

成为勋贵,至少都能够保家族几代的富贵。可仅仅只是当个官,下一代可不一定有资格继续做官。

流外入流,流外官是指未入九品官阶的吏职,流外入流是指流外官经过考核后,可以升入流内,担任正式的官职。

不过,这种当官的方式可就不容易了,很可能要在吏这一层上熬上几十年,方才有可能得到这么一个机会。

军功授官,自然是要立下军功了,乱世之中武人最好的改变阶级的机会。

至于荐举,则是一些高级官员或名士也可以向朝廷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如果经过考核合格,就可以得到官职。

最后的进纳补官,这种方式就比较费钱了。

这么吧,但凡遇到救济灾荒、修理河道、建筑城池等国家基础建设的时候,朝廷就会主动号召一些富贵人家捐钱、捐粮。而朝廷也会象征性的给点补偿,这个补偿就是朝廷会直接封你一个官当。

科举贡院,守卫森严,兵士披甲执锐,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进入龙门的士子。

守卫搜检极其严格,防止夹带。士子们排着长队,依次通过。

有人被搜出藏在发髻里的抄,面如死灰地被拖走。更多人则深吸一口气,带着笔墨纸砚和一颗悬着的心,踏入了那决定命阅号舍。

号舍狭,仅容一桌一凳。冰冷的青砖墙壁,弥漫着陈年墨汁和尘土的味道。

当沉重的号舍木门被从外面闩上,“咔哒”一声,仿佛隔绝了整个世界。

只剩下面前空白的试卷,和窗外偶尔掠过的、象征监考官的巡绰身影。

考题发下,策论题目紧扣时务,既问经国济世之道,也隐晦地触及了即将到来的大战与战后重建,还细分到了如何治理一县甚至是区区一镇一乡。

士子们或凝神苦思,或奋笔疾书,在这方寸之地,倾尽毕生所学,书写着各自的抱负与答卷。

而科举考试,这些考生们数十载寒窗苦读,可不是这么一就可以奋战完的,需要连续考上好几。

等到考完最后一科,士子们鱼贯而出的时候,一个个形容憔悴,脚步虚浮,如同经历了一场大病一样。

这个时候,考生们倒是轻松了,接下来在放榜之前,一些富商或者是一些大儒名士,不乏会有以私人名义来邀请这些考生们参加一些私人活动,尤其是一些名声在外的。

万一这些人之中有人中举了,可以提前拉拢一些关系。

甚至,除了私人之外,有的时候,官方同样会给这些考生们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

可是,相比之下,主持科举的那些官吏们这个时候可就要头大了,科举之中,得尽可能的公平公正,实邪糊名”和“誉寻”制度。

每一次科举,都基本有几万考生,多的时候,甚至会上十万,这些惯例要抄这么多份考生的答卷,可想而知,他们这段时间的郁闷。

而时间,就在这种紧张与轻松相互交织的情绪之中,不缓不慢的过去了。

不知不觉之间,来到了三月中旬的时间。

“试卷都审完了?”

烛火通明的御书房之内,王羽望向侍立在一旁的蒯亮、柳还真、杨彪三名科举主持的官员道。

王羽的声音之中,不由得带起一丝疲倦,他的御案之上,摆满了堆积如山的各地粮秣调度文书。

礼部尚书蒯亮连忙躬身,双手奉上一份厚厚的名册,并递交给作为内侍大监的赵高。

“回禀陛下,三场考卷,经各房同考官初荐、主考官复阅,最终名次已由翰林院掌院蔡伯喈及臣等会同拟定,誊录于此,恭请陛下御览钦定!”

赵高弓身接过来之后,送到王羽的桌前,但他却并没有立即打开。

指尖在光滑的紫檀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轻响,这声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

“看。”

王羽抬眼,目光缓了缓道,“这次,各地士子,考得如何?尤其是,新附的河南、青北、广阴三道,各地士子中举者几何。”

回答的是柳还真,他的辈分可是比王羽大了两倍了,是白若兰之母许幽若的伯舅那一辈。起来,同样和王羽是沾亲带故的关系。

不仅是有名的大儒,而且同样是人级别的高手。

柳还真上前一步,声音沉稳:“陛下明鉴,此次科考,因陛下圣谕‘下一体,唯才是举’,各地士子踊跃。试卷已弥封誊录,绝无偏私。论文章经义,四河腹地、青地才俊,底蕴犹在,答卷多显扎实厚重。”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然,令臣等意外的是,燕地士子,虽处边陲,饱经战乱,然其策论之中,多言边务、屯田、安民之策,切中时弊,锋芒毕露,颇有见地!”

“剑澜、西平等地士子,虽文风略显质朴,然其论及或商贸、或稻作、或外夷风物,见解独到,务实可用,尤以论述如何因地制宜、稳固新土之策,令人耳目一新!”

礼部尚书蒯亮补充道:“陛下,此次科考,虽顶尖名次仍多被四河、青地才俊占据,然四百一十八名进士之中,来自北地边郡及西平、剑澜故苍之外土地者,已逾五十之数!此乃陛下‘下一体’之政初见成效!”

“五十!”王羽低声重复了一遍,手指停止了敲击,这个数字比他预想的要好。

虽然这个数字平均下来,远远低于故苍那些道的人数。

不过,这两个道毕竟和故苍那些道有根本的不同,有50多人录取,也大概可以猜测出一个这两个道参加这一次科举的人数。

既然能有这么多人愿意参加他们大汉的科举,那么,也间接反映出了这两个道对于他们大汉的认同性。

王羽这才伸出手,打开了桌上那份沉甸甸的名册。

“张、蔡泽、魏冉、白居易、杨修、杨万里、杨慎、柳如是、傅善祥……”

简单一眼扫过去,这个上面熟悉的名字还真不少。

尤其是,柳如是这么一名女子,也入了进士,虽然只是三甲最倒数的,但也颇为难得了。

还有傅善祥,同样是女子,她的排名,就要高的多了,也入二甲。

不过,这个排下来的榜单的排名,其实并不是最后的排名。

放榜之后,还要经过一次殿试,重新由皇帝给他们排名。

一般来,殿试也只是排个名,尤其是一甲那几位,不会再将他们淘汰。当然,如果殿试之中真的检查出什么极其拉胯的,该淘汰也还是要淘汰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并非是系统人物,但却在本土之中相当有名气的,如柳先开、柳崇景、张养,此外还有诸葛五英的诸葛千与诸葛秋。

“柳爱卿、杨爱卿,杨、柳两家不愧累世名门,果真是人才辈出!”

简单的瞅了一眼,王羽光是姓柳的和姓杨的,各自就有二十多个。而且,大多数的排名都不低。

除此之外,虽然并非是两家本家,但却是这两家门生的,这个数量绝对只会更多。

对此,柳还真与杨彪也是不置可否,他们两家子弟有本事,他们总不能把他们家中子弟的名字从科举榜上扒下来吧!

毕竟,他们两家上榜的这些人,杨修、杨万里、柳先开、柳崇景等人,甚至是女子之身的柳如是,哪个没有真才实学?

“明日放榜。”王羽合上名册,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平静。

“就按你们拟定的名次,告诉这些新科进士们,他们的文章,朕看了。写得好的,朕记下了。写得不够好的…”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等授了官,去地方上,给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用实打实的政绩写!”

“臣等遵旨!”礼部尚书蒯亮和另外两人齐声应道。

王羽挥了挥手,两人恭敬地退下。

御书房内再次安静下来,只剩下烛火跳跃。

王羽的目光重新落回各地的军报上,但那份名册的重量,仿佛还留在他的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