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6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6小说 > 历史 >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 第995章 朝堂动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人回到镇国公府,关在书房里谈了整整一日。

从辰时初谈起,直至亥时末灯灭。

中间未有一人出入,无侍者传膳,更无记言之官旁听。

谁也不知道他们具体了什么。

甚至连赢丽质,也不知那一整日里,父皇与夫君究竟在书房中谈论何事。

直到子时初,赢世民从书房中缓步走出。

神情淡然,看不出喜怒。

但第二日辰时未至,朝堂的风向便骤然转变。

……

贞观十三年,六月七日。

卯时三刻。

京师尚未彻底苏醒,承明殿的御前宦官,便风风火火跑进了中书门下。

随后的短短半个时辰内,数道旨意自宫中传出。

以皇帝亲断的名义,直发各部、诸道节度府以及都督院。

辰时二刻,御史中丞许仁清,亲自率戎达户部大门,当场出示圣旨。

宣布户部员外郎王鹤年,因私收商贾银两、挪用盐引折算库金之罪,被即刻革职,并送交大理寺听审。

王鹤年仓皇出门,未及申辩,便被五名锦衣卫押送出衙。

与此同时,兵部主事徐怀宗也在家中被擒。

罪名是泄露军械配置名册,涉嫌通贼。

家中当日便被封,所有账册、书信一并抄走。

其弟徐怀睿为右金吾卫校尉,闻讯逃走未果。

于西市被捕,押往诏狱。

申时前,工部左侍郎陈景熙被捕,罪名是倒卖军械,官商勾连。

与此同时,库部司员外郎被抓。

这一连串的变动,瞬间在朝野上下,激起巨大震动。

而真正让人惊骇的,是第二发生的事情。

次日午后。

礼部、刑部、兵部三衙联发官文。

宣布对十一名五品以下官员,予以革职。

户部河东司主事曹震。

因接受晋商贿金,违规批发盐引。

刑部主事贾乘风。

因在数起案件中擅改供词,被控徇私。

工部营建司郎中耿云昭。

因与商人勾连,私授工役材料订单。

兵部铨选司司员史奉先。

被指与数名外地将领有私信往来……

除此之外,还有三名中级文吏、两名外任州府的京官,一并被下诏追责。

这些人,有的被立即收监,有的发配戍边,更有的暂押待议,下落不明。

……

两日之内,十余人落马,朝堂震动,满京哗然。

风暴之巨,雷霆之速,前所未樱

尤其是在这等酷暑临近,百官心思本该渐趋懈怠的时节,此举却反其道而行,动若秋霜,杀气腾腾。

更令权寒的是,这些被拿下的官员,表面上的罪名,虽各有不同,但多以受贿、营私、违制、通商、违规荐举为主。

似乎这些罪名,皆属可查可判之罪。

然而朝中之人心知肚明,这只是遮羞布。

毕竟这些年,朝堂之上,不成文的规矩多得很。

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不摆到台面上就算没发生。

中书门下,知道礼部科举时送了多少帖子,礼部知道户部拨款时,暗留了多少银票。

工部开模时带走几块铜,兵部造甲时偷掉几块铁……

这些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谁也不破,谁也不多问。

有些官员甚至已经习惯了这些潜规则,仿佛那是制度本就该有的一部分。

比如派遣转运使,得送谢礼。

比如请求入籍翰林,要请客送帖。

比如官员赴任某道州府,起码得打点迎接的地头蛇。

这些灰色地带,白了都不是大恶。

但都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滋生。

所有人都在玩这个游戏,只要不碰底线,谁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谁也没想到,赢世民居然真的动用了这些罪名。

毕竟众所周知。

像受贿、徇私、营私舞弊、越制荐举这些罪名,在武朝的弹性是很大的。

往了,是轻微渎职,往大了便是谋逆贪婪的源头……

可到底归根结底,它们是口袋罪。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可以随意塞东西的罪名。

这些罪名没有清晰边界,没有固定标准。

往重里可以株连九族,往轻里判也能一笔勾销。

全凭陛下一念之间。

而口袋罪虽然名声赫赫,但真正被用作杀器的却极少。

为何?

因为没人愿意打开这个口袋。

一旦开了口袋,人人自危。

毕竟这些罪名太宽泛,太常见。

甚至可以,凡是在朝堂混过三年以上的,几乎没有完全干净的。

朝廷中人,谁不沾一点?

只要愿意查,这些罪名总能翻出一两桩。

平时打点关系、走门路、请客吃饭、代人保举、暗中疏通资源……

谁没干过?

若真要照章办事,那全朝上下,十之七澳官员,都得收拾行李等着进大理寺。

那时的下,还怎么运转?

但这次不一样。

这次,赢世民是真的动了。

不仅查了,而且动手之狠辣、目标之清晰,远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于是很快,就有人察觉到了异样。

第三。

坊间、衙门、各家书馆,私下都开始疯传这份被拉下水的官员名单。

名单上,有名有姓有品级的,一共三十一人。

虽然大多数,都是五品以下中低级官吏。

但涉及范围广泛,牵连部门之多,还是令人咋舌。

一时间,人心惶惶。

生怕下一个被抓走的就是自己。

都在猜测他们被抓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觉得,可能是朝堂要大换血。

也有人,单纯以为只是肃吏。

更有阴谋论入脑的官员猜测,是某位权臣失势的余波。

但更多人,仍旧看不明白皇帝此举背后的深意。

直到第四。

有人开始仔细调查这三十一饶出身背景。

一开始,名单看上去杂乱无章。

有的出自北地,有的来自岭南。

有的是世家举荐,有的是京中寒门。

看上去,完全就是随机挑人,毫无章法。

可查着查着,就有人脸色变了。

因为在这三十一人之中,有足足十九人,不论是本身出身、亲属姻亲,还是背后举荐、门生传承,都与荥阳郑氏有关。

有的是郑氏嫡系旁支,有的是郑氏门下宾客,有的是郑氏曾资助的书院学子。

还有的,更是郑氏在京中一手扶持的暗线。

表面仕途平平,却负责为郑氏打探京中风声、维系人脉。

这些人……

居然毫无预兆的,都被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