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6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6小说 > N次元 > 重生七零:赖嫁相亲男小叔 > 第一百六十五章 一切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六十五章 一切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车子渐渐远离赵家老宅,麟儿突然出声道:

“妈妈,赵家的姥姥很好,可是我还是喜欢咱们家,喜欢姥姥做的红薯粥。”

“妈妈也喜欢咱们家。”沈静文握着他的手,“不管去哪,咱们的家,永远在有姥姥、姥爷、奶奶、爸爸、朵朵和墩墩的地方。”

回到家时,沈母已经把红薯粥炖好了,满屋子都是粥香。

朵朵和墩墩跑过来,围着麟儿问:“哥哥,赵家好玩吗?姑姥姥给你糖了吗?”

麟儿从书包里拿出银锁,递给朵朵:“姑姥姥给我的,我们一起戴。”

沈母盛了碗红薯粥递给沈静文:“快喝,还热乎着呢。赵家那边,没为难你吧?”

“没有,姑妈很疼我,就是精神不大好。”沈静文喝了口粥,甜丝丝的暖意从喉咙滑到心里,“还是娘您做的粥最好喝。”

“唉,冷了,老人家就不好过,你有空多去看看她。”沈母劝着。

“好!”沈静文笑道。

这几年她已经渐渐从赵家纺织厂退下来了。

赵谦几个了解到自己的心思,纷纷表示尊重。

沈静文是觉得放下担子一身轻。

但五叔好像不这么想......

霍宁川见沈静文若有所思的样子,边喝粥,边笑着:

“下周静秋去纺织厂对接络筒机的设计,咱们的设计公司又多了个业务。对了,培训中心下周也要迎来第一批毕业学员,咱们得去看看。”

沈静文点头,看着桌上的一家人。

沈母和霍母在聊下午要去集市买布,给孩子们做新衣服。

麟儿在给朵朵和墩墩讲赵家老宅的老槐树。

霍宁川在看检测仪的订单报表。

粥香袅袅,笑声阵阵,这就是她想要的家。

培训中心毕业典礼的前一,沈静文的办公室成了“手工坊”。

沈母戴着老花镜,正给蘑菇徽章缝流苏,线轴在指尖转得飞快:“这红绳得缝密点,学员们戴着干活,别没几就掉了。”

霍母坐在旁边,把徽章一个个放进绒布盒里,嘴里念叨着:“每个盒子里都放颗糖,沾沾喜气,祝他们以后日子甜甜蜜蜜。”

朵朵趴在桌上,手里拿着彩笔给徽章补色,麟儿则在旁边帮忙数徽章数量:

“姥姥,还差五个就够三十个了!朵朵,你给这个徽章的蘑菇柄涂成绿色,跟妈妈设备上的一样!”

沈静文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刚要拿起一个徽章看看,沈静秋就抱着设计图跑进来,脸上带着急慌:“

姐!纺织厂的络筒机设计遇到点问题。赵家大侄子他们的车间空间,新设计的络筒机太宽,放不下,要是改尺寸,之前算好的布料损耗率又会增加,这怎么办?”

沈静文接过设计图,指尖划过机器尺寸标注,心里琢磨起来。

络筒机是纺织厂的核心设备,改尺寸不仅影响效率,还可能增加成本,可车间空间是硬伤。

她刚要开口,老周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个检测仪的零件:

“我刚才听你们络筒机的事,其实跟咱们改检测仪的思路一样,把机身拆成模块化的,用的时候再组装,不占地方,还方便维修。”

“模块化?”沈静秋眼睛一亮,“对呀!我怎么没想到!把络筒机的送纱、卷绕部分拆开来,根据车间空间调整位置,损耗率还能保持不变!”

她当即拿起笔,在设计图上修改,沈静文凑过去看,两人很快就确定了新的设计方案。

第二一早,培训中心的院子里挂满了彩带,三十个学员穿着沈母和霍母用纺织厂边角料做的工装,胸前别着还带着流苏的蘑菇徽章,站得整整齐齐。

红星农机厂的王厂长来了,还带了两个维修车间的主任;邻县的几家农机厂也派了代表,手里拿着招聘简章,要招两个机器维护人才。

可刚开场,就有个叫杨的学员红了眼,站在队伍里声嘀咕:

“我家在农村,要是找不到工作,还得回去种地,学这手艺有啥用……”

这话被王厂长听见了,他走到杨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伙子,别灰心!我昨看你给拖拉机测底盘,操作又快又准,我们厂正好缺个维修骨干,你愿不愿意来?月薪比你种地多三倍,还管吃住!”

杨愣住了,半没反应过来,直到旁边的学员推了他一把,才连忙点头:“愿意!我愿意!”

接着是技能展示环节,老周随机指了台故障农机,让学员们轮流检测。

有个叫李的学员,不仅快速测出了“变速箱轴承磨损 1毫米”,还指出了“线路接触不良”的隐性问题,连老周都忍不住点头:

“这孩子,比我当年还细心!”

邻县的农机厂代表当场拍板:“李,我们厂给你开双倍工资,跟我们走!”

沈静秋也带来了好消息:“纺织厂的模块化络筒机设计通过了,邻省纺织厂厂长下个月就投产,还要从咱们学员里招两个懂设备维护的,待遇跟技术骨干一样!”

毕业典礼的最后,沈静文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个蘑菇徽章:

“今给大家发的徽章,上面的蘑菇有两个意思——一是像咱们的菌包一样,扎根土地,踏实生长;二是像咱们的齿轮一样,灵活运转,解决问题。不管你们以后去哪个厂,都要记得:手艺是根,良心是本,用心做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学员们举着徽章欢呼,王厂长笑着对沈静文:

“沈总,你这培训中心真是个‘人才宝库’,以后我们厂的维修工,都从你这招!”

中午的庆功宴上,沈母端上了拿手的红烧肉,霍母给每个学员都盛了碗红薯粥:

“孩子们,多喝点粥,暖和,以后干活才有劲!”

朵朵拿着新画的蘑菇图纸,分给学员们:“这是我画的‘幸运蘑菇’,贴在设备上,就不会出故障啦!”

夕阳西下,培训中心的院子里还飘着饭菜香,学员们拿着招聘简章,跟沈静文和老周道别,每个饶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沈静文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满是踏实。

她想起刚办培训中心时的忐忑,想起家人和团队的支持,想起那些熬夜修改的设计图、缝补的徽章流苏,突然明白:

所谓的“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赚多少钱,而是带着一群人找到方向,让手艺有传承,让日子有奔头。

晚上回家,沈静文把学员们的合影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旁边是朵朵画的全家福。

霍宁川走进来,递过一份新的合作协议:“荷兰的汽修厂想跟咱们合作,引进‘齿轮蘑菇’检测仪,还想派技术员来培训中心学习!”

沈静文接过协议,看着上面的“华国技术,全球共享”的字样,又看了看窗外的月光,突然觉得,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家人在、团队在、初心在,就没有走不通的路。

她拿起笔,在协议上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齿轮在轻轻转动,带着希望,向着更广阔的未来,稳稳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