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土地出现了大量的撂荒,即使是没有撂荒的土地也会出现粮食减产的情况。
农民们不再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耕种上,这样一来,粮食当然也会减产。
当然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除了粮食减产,还有一个方面是因为关东军的影响力是在削弱的。
关东军的兵力有限,将伪军调动到前线去,那就明一个问题,关东军的军队已经是达到极限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在关东军中,一切可以被抽调出来的军队都已经被送往前线。
这就好像是赌博一样,原本只是希望赌一把,赚点钱,结果所谓的钱投进去之后心疼这个损失就希望再来一点将损失给挽回。
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前线的部队损失惨重,关东军不是没有想过要去及时止损,但是现实就是关东军不能就这样承认这场战争的失败。
所以在努力之下,他们将更多的部队给送到了前线,并且还将一些精锐的伪军部队也送过去,希望在一些时候能减轻日军的压力。
但是这种尝试是失败了,现实明伪军在战斗中能发挥出作用的可能更,有可能还会去帮倒忙。
现在关东军在前线已经损失了两个师团的兵力。
这种损失还没有引起轰动,因为关东军将这个骇人听闻的事情给隐瞒下来了。
毕竟如果日本的国民知道这个情况,不定还会对战争产生恐惧。
日军的战争潜力能有多少?
在开战之前就有过计算,日本整体能凑出四十个师团。
这是基于日本的经济和人口潜力得出来的最大战争力量。
四十个师团还是在最巅峰的情况下,日军的战斗动员能力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水平。
如果按照能参与战斗的水平去估算部队的最大数量,那应该是在二十多个师团,也就是能参与战争的精锐甲等师团也就这个数字了。
超过了日本也无能为力。
当然了,这个数字已经是足够惊人了,这个力量已经足够去征服整个亚洲。
可是现在在大熊这里,在草原上,原本还有些嚣张的关东军是狠狠地被磕掉了两颗牙。
这可是关东军最为主力的部队,现在一下子就损失了,不知道关东军高层的心里究竟是怎样的心情。
光是在装备上的损失就已经让他们差点昏厥过去。
可是现在关东军陷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这场战争不能结束,还要继续打下去,因为一旦承认失败,那战争失败造成的将不只是在士兵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整个关东军的局势。
况且自己的乌纱帽也会不保。
日军就不需要打败仗的将军,到时候这些将军只能是得到一个撤职的下场。
所以他们需要一场胜利,因为胜利将会隐藏一切的损失。
为了获得胜利,他们是将老本都推到了牌桌上,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成本给弥补回来。
诺门坎这块地虽然只是普通的草原,但是一旦掌握在关东军的手里,将会取得巨大的作用。
首先就是能深入中国的内地,可以占领更多的地方。
其次就是在威胁大熊。
对日本人来远东这个地方可是一个宝地。
这里已经探明了很多的各种资源,能很好的为日本的工业发展补充能源。
大熊那广阔的土地对日本来绝对是一块肥肉,而且还是一块唾手可得的肥肉。
所以即使现在遭受到一些困难,关东军也是在咬牙坚持。
因为他们知道,大熊能在这边投入的兵力就是这些,只要消灭了这些大熊军队,他们就能得到丰厚的利润。
所以即使现在已经出现了重大的损失,他们也依旧是继续坚持,希望能赢得这场战争。
可是这背后的问题呢?
在前线一个日军队应该是撑不到一分钟的。
几乎每一秒钟都会有人死亡。
大熊的一次炮击就有可能让一个队瞬间消失,而从开战以来已经有无数个队消失在战场上。
一个队看上去并不起眼,因为这是一个最基础的步兵单位,在关东军中,这样的单位根本就毫不起眼。
就算是被消灭了,也不过就是一个队。
可是这样一个队是由一名少尉、三名军曹、和三十多位士兵组成的。
一个队的满员编制应该还有一个掷弹筒组携带一架掷弹筒,加上两个弹药手专门负责背负弹药,还要再加上一个卫生兵。
这样一个单位才算得上是一个满员的队。
当然在战场上,经常会有各种变化,人数会不固定、掷弹筒会被集中利用,卫生兵会被队中的一个士兵兼任起来。
可是不管怎么样,这样一个队在战场上不起眼,可是在其他地方可是了不得的存在。
一个镇子上而且还是那种比较重要的镇子上才会有这样一个队去进行驻守,而一个县里面一般只会配备一个中队。
也就是这些部队原本是可以在已经占领的地区去加强统治,但是现在就变成了这样。
关东军对下面的控制力是在被不断削弱的,这种削弱也在给关东军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为战争,对基层的控制势必是要被削弱的,因为大量的军队被替换成新兵或者直接去用伪军作为统治的工具。
以前一个县城会用一个中队进行统治,现在就剩下一个队,其余的力量空缺全都交给了伪军。
在控制能力的削弱之下,下面的抗日力量自然会再次复苏。
果然如此,关东军控制力度削弱了不过一两个月,现在的农村地区就是另一种景象。
那些伪军蜷缩在各种炮楼里不敢出来,因为一旦出来就会被偷袭。
前不久有些伪军从炮楼里出来想要去找妞,结果半路被人给干掉。
当时的伪军队长还很生气,向关东军汇报,以为会让太君下来配合自己去清剿一下周围的村庄,不仅是报仇也是在掠夺,也不管能不能找到,遇到有嫌疑的就直接当成抗日分子去杀一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