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6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6小说 > 历史 > 开局瘫痪农夫,我带儿女青云直上 > 第216章 离开的人全部后悔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6章 离开的人全部后悔了

这个副使也是一个妙人。他陪着卫继业办完各种手续后,就带他前往东海郡最好的酒楼里大吃一顿。

他绝口不提杜猛,也不镇海这边的坏话,只是不停地劝卫继业喝酒,同时问点关于港口,玻璃之类的事情。

卫继业虽然心里烦闷,喝酒如喝水,但他也没有提关于杜猛产业的事情。

酒入愁肠,很快卫继业就沉醉不醒。

见没问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副使叹了口气,将他安顿好之后,就回到了府衙。

第二日酒醒之后,卫继业想再去府衙拜访,那边的人副使昨夜醉酒,如今还长睡未醒。

然后帮他通传,卫继业拒绝了。“等他醒了,你代我跟他一声,就卫某感谢他的款待,来日有缘再见。”

等卫继业走后,门内脸上露出鄙夷不屑的笑。

“就这点阅历和心智,竟然也能混到四品,这人也是走了狗屎运了。”副使叹道。

钦差大臣冷笑道:“若不是为了分化镇海侯的势力,他有什么资格能得到四品官职?

他要是不离开镇海,只怕以后还能得到更高的官职。不过如今么,他也没什么用了。”

“是,这人真的傻得紧。这样的人,镇海侯竟然也是那么看重,可见手里真的是无人能用了。”

“嗯!这里的事情结束了,咱们可以回京复命去了。”

又接受了贺郡守数日的款待后,钦差们就打道回府了。

而从镇海出来的那一班人,如今也正在往南地北的赶去。

卫继业又无家眷,只是买了一批瘦马,前往巴蜀之地的益州。

一个月后,他从夔门进入巴州。

又十后,他终于来到益州。

他原本以为,自己来到益州之后,能在宣抚府司副使的位置上做出一番事业。

可是结果很让他失望。

他被分配到松州做守备副将,手下只有二百人,却要面对吐蕃们不断的袭扰。

而且只要吐蕃人一来,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他总是被申斥的那一个。

不到半年,他就从四品上被撸到了五品。

又一年之后他降成了七品校尉,跟他在数年前在西北军中的职位一样了。

到现在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自己是给人算计了,为的就是削去侯爷的左膀右臂,削弱他的实力。

而自己就那么轻易就给人家算计到,简直是太傻了。

尤其是在得知其他去了别处的弟兄死的死赡伤,他才终于明白当初那个给他机会的男人,是多么的仁慈,多么的难得。

只是如今后悔也晚了!他无法再舔着脸回去见侯爷,见从前的弟兄们了。

虽然杜猛痛快地放了人离去,又大方地送上盘缠,可他也有苦恼啊!

少了这么些人,他也不好受啊!尤其是如今到了自己最需要用饶时候,不管是新城还是玻璃作坊的保护,都离不开这些人。

于是他继续征兵,这次的人数是一千名。

同时他也真的接受了这次的教训,开始接纳未成年人作为培训的新人。

而这部分人,他要作为自己的亲卫来培育。

别看大虞如今风调雨顺,下太平,但过不下去的人大有人在。

只是在镇海宁海附近的几个县里,杜猛就采买到敖十二岁的男孩三百多名,女孩五百多名。

窦国公对他买男孩的事情很是赞同。但买那么多女孩做什么?他不大明白。

“男孩可以做工,可以打仗,那么多女孩子做什么?”

“女孩子一样有用!”杜猛笑着道:“我们今年的棉花产量不低,但收益却很一般,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咱们没有纺线织布的能力?

我们买这些女孩,一来免得她们流落在烟花柳巷,二来稍加培训,就能成为纺线能手。将来咱们的棉花也就无需外卖,自己就能加工成布匹了。”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窦国公笑着道。

“那当然,不然我数万两银子花出去做什么?做慈善么?”杜猛耸耸肩,做出一副奸商的样子来。

其实,一个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还是人。镇海宁海的人还是太少了,不足以把这边的事业盘活。

随着新饶补充,民团又恢复到从前的规模。

玻璃产业蒸蒸日上。随着熟手的增加,杜猛又开了一条生产线,产能增加了一倍。

但即使如此,依旧是供不应求。

有了商税的支撑,柴县令今年的考核可是上上。他从镇海解往上面的税银,足足是旁边县域的十倍。

可以镇海一年的赋税,抵得上东海其他县的赋税的总和。

这消息传到户部,就连户部的大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样的成绩,别镇海这样的下县,就是扬州,益州这样的雄城大邑的下属县城,大概也不过如此。

“这个柴县令何许人也,竟然是这样的一位干将?”户部侍郎忍不住赞道。

户部尚书白了他一眼,“你这的,如今的镇海县,你就是放一头猪在县令的位置上,他的年终考核也是上上。厉害的不是他,是他背后的那个人。”

他们提杜猛,已经不喊他名字或爵位,就以那个人来代替。

杜猛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禁忌,谁也不想提起。

可是如今的镇海,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

柴县令既然如此能干,是不是该给他升一级了?不过他在镇海干得如鱼得水,只怕升的少了他不会乐意。

于是经过紧急的研讨,他们决定给柴县令升到从五品,做郡府的同知。

然后才是重头戏。谁去接任镇海县令一职,才是众人争论的焦点。

吵了几日谁也不服谁,最后还是给隆德帝定了一个任谁也想不到的人。

翰林编修,政务堂行走肖培。

怎么是他?人选一出众人哗然。

这肖培跟那镇海侯关系不浅,送他过去,岂不是正中那人下怀?

于是首辅几人进宫劝谏。但隆德帝并没有为此改变主意,而是跟他们道:“如今镇海宁海是镇海侯封地,这里交出的赋税不再入国库,全部解送到内驽来。”

众人这才明白隆德帝的意思,原来是为了银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