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襄公继位时只有三岁,主少国疑,人民很是担心。好在有季文子辅佐,鲁国的政务不变,国事也正常运行,这都是季文子贤明,鲁国才能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能够安定和谐,与诸侯和平相处,相国起着重要作用。
鲁襄公虽然年幼,但国事是不能耽误的。鲁成公时期,由于晋景公的傲慢,晋鲁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度关系紧张。鲁襄公元年,晋国大夫栾书,杀害了晋厉公,晋大夫商议,拥立悼公为国君就晋悼公。
晋国拥立新君,鲁襄公必须得到晋国,拜见晋悼公。鲁襄公年幼,无法亲自前往,便派遣了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去。晋襄公虽然年幼,但坚持要亲自前往,并:“在强国面前,咱不能差了礼数,自找苦吃。”
大臣只得领命,陪鲁襄公一起入晋。大臣们精心准备了丰厚的贺礼,带着鲁国的诚意匆匆赶往晋国。一路上,大臣心中忧虑,不知晋悼公对鲁国君态度如何,也不知此次拜见能否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抵达晋国后,鲁襄公受到了晋悼公的热情款待态。在朝堂之上,鲁襄公虽然年幼,但泰然自若,一点都不怯场。鲁襄公恭敬地献上贺礼,表达了对晋悼公的问候,并表示了鲁国是为修好而来之诚意。
晋悼公听后,沉默片刻,随后露出了一丝微笑。他夸赞鲁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又对鲁襄公表示了关牵原来,晋悼公深知鲁国在诸侯间的重要地位,也有意与鲁国恢复友好关系。
大臣一直担心,怕襄公拜见晋悼公时发生什么不愉快。但见两国国君相见,一直都在友好的气氛中进校国君虽然年幼,但也有问有答。大臣们及时地为年幼的君主打圆场,拜见总算圆满结束。此次拜见十分顺利,两国关系开始逐渐缓和,鲁国也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
相国季文子本想亲自陪同鲁襄公拜见晋悼公,但因年事已高,终日为国事操劳,临行前偶感风寒病倒了。季文子虽然没能陪同襄公拜见晋悼公,但却一直很担心。见鲁襄公平安归来,总算是放下心来。
鲁襄公归国后,听季文子病情没有好转,却加重了。襄公不放心,便亲自到相府上探望季文子。到了相府,给鲁襄公吓了一跳,这哪是相府,和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没有区别。
鲁襄公曾听过相国生活简朴,连个像样的院墙都没樱鲁襄公走进屋内,看到季文子卧病在床,面容憔悴。季文子见襄公前来,挣扎着要起身行礼,襄公赶忙上前制止:“相国为鲁国操劳一生,如此简朴,实在让寡人惭愧。”
鲁襄公感慨道。季文子虚弱地微笑着:“身为相国,当以国家百姓为重,生活节俭些并无大碍。”
季文子忙叫家人出来拜见国君。家人们排成一排,来正厅拜见国君。国君一看,季文子的妻妾、女眷没有人穿丝绸做的衣服。马棚中没有吃谷物的马匹,府中也没有金银玉器。季文子是连续担任三代国君的相国,家中竟然清贫如洗,令鲁襄公感慨万千。
交谈中,季文子仍不忘叮嘱鲁襄公要继续维系与晋国的友好关系,同时治理好鲁国。鲁襄公认真聆听,心中暗自发誓要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鲁襄公时常派人送来药材和食物,关心季文子的病情。然而,季文子终究还是没能挺过去。在鲁襄公五年,季文子去世,鲁襄公悲痛万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鲁国百姓也纷纷自发悼念这位贤明的相国。
季文子病逝,对于刚刚兴起的鲁国是一个不的损失,鲁襄公少了一个可以依赖的人。但人死不能复生,但国家的治理不能耽搁。大臣推荐季武子贤德仁爱,能力超群,可担任相国之职。
季武子是季文子之子,很有贤名,因为季文子的关系,鲁襄公任命季武子为相国,执掌鲁国政务。鲁襄公勉励季武子,希望他能治理好国家,传承季文子的精神。
季武子不敢懈怠,终日为国事操劳,在季武子的治理下,鲁国倒也维持着平稳的局面。然而,平静很快被打破。齐国见鲁国失去季文子这一肱骨之臣,便蠢蠢欲动,开始在齐鲁边境挑起事端。
鲁襄公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急忙召来季武子商议对策。季武子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道:“齐国此番挑衅,来者不善,但我鲁国也不可轻易示弱。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边境防御,另一方面可联合晋国,让其对齐国施压。”
鲁襄公点头称是,依计行事。鲁国加强了边境的兵力部署,同时派遣使者前往晋国求援。晋悼公念及与鲁国刚刚修好的关系,决定出兵相助。齐国见晋鲁联合,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撤军回国。
鲁国再次度过了危机,鲁襄公对季武子更加信任,而季武子也不负所托,继续为鲁国的繁荣稳定殚精竭虑。郑国本来一直与晋国交好,但楚国强大后,郑国便与楚国结盟,脱离了晋国。
晋悼公很生气,便联合鲁国,共同攻打郑国,郑国害怕了,脱离楚国,与晋结盟。晋鲁结盟,增加了两国的友好关系,而鲁襄公虽未成年,却一直活跃在诸侯国的政治舞台,受到了诸侯国的赞赏。而晋悼公竟然在卫国,为襄公举行了加冠礼,季武子不离左右辅佐襄公,举行加冠礼仪式。
季武子一面维护国君的利益,一面也不忘往自己的手里抓权力。就在鲁襄公十一年,季武子把鲁国军队分成三支部队,三桓各率一支部队。季氏控制了鲁国武装。
因季氏的辅佐,鲁国与诸侯国之间来往密切,时有使团来访。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鲁国,给鲁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人问他周乐,他能全部解其意,鲁人特别敬重他。
鲁襄公三十一年去世,九月份,太子去世。国君之位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