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襄公在位三十一年去世,太子体弱,不久也去世了。鲁人立襄公夫人之妹齐归的儿子禂为鲁君,就是鲁昭公。鲁昭公继位时十九岁,还有些幼稚,有的大夫并不看好他,就对季武子:“公子禂不是嫡出,居丧期间不忧伤,反有喜色,如果真立了他,必定成为季氏的忧患。”
季武子不听,还是立公子禂为君。等到襄公安葬时,禂已更换了三件丧服,鲁国人对公子禂心怀不满。因季武子拥立,尽管不满意,也不好什么。葬礼结束后,鲁昭公便正式即位。
鲁昭公即位后,也想与诸侯之间搞好关系,鲁昭公三年,听晋平公视察黄河,鲁昭公便到黄河岸边朝见晋君。然而,晋平公却以鲁昭公在国内服丧期间礼数有失为由,拒绝让他渡河相见。
鲁昭公满心期待而来,却遭此冷遇,心中又羞又恼,但也只能无奈返回鲁国。季武子得知此事后,心中不免有些担忧,他深知这次鲁昭公在诸侯面前丢了面子,恐会影响鲁国的威望。
回到鲁国后,鲁昭公暗自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成绩,以挽回颜面。他开始整顿朝纲,提拔贤能之士,试图增强鲁国的国力。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大夫却对鲁昭公的改革举措心怀不满,受到了层层阻力,季武子也不支持,鲁昭公只好作罢。
鲁昭公想巴结晋国,却被晋平公打了脸,很没面子。鲁昭公四年,楚灵王召集各诸侯到申地会盟。昭公也想去,但却生病了,失去了与诸侯结媚机会,鲁昭公深感遗憾。昭公八年,楚灵王建成章华台,请昭公参加。
鲁昭公接到邀请后,心中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这或许是个挽回颜面、提升鲁国地位的好机会;忐忑的是之前与晋平公的不愉快经历,让他担心此次又会遭遇冷遇。经过一番思量,鲁昭公决定前往。
他精心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带着众大臣,浩浩荡荡地前往楚国。到达章华台后,楚灵王以盛大的礼仪接待了鲁昭公,这让昭公心中稍感宽慰。在宴会上,昭公努力展现自己的风采,与各诸侯交流。
楚灵王见鲁昭公带来这么多的礼物,为了表示大国的形象,楚灵王也回赠给鲁昭公一些楚国的宝物,这使得鲁昭公很开心。可楚灵王又后悔了,又把送给鲁昭公的那些宝物又骗了回来。楚灵王真是够气的。
然而,宴会上却有一些诸侯对鲁国之前的失礼之事仍耿耿于怀,在言语间暗讽昭公。昭公虽愤怒,但还是强忍着,他知道此时不能冲动。楚灵王见状,出面调解,维护了昭公的面子。
这次会盟,鲁昭公虽仍面临一些尴尬的局面,但总体比上次在晋国的遭遇要好很多。鲁昭公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差在哪,怎么处处不受待见。他暗暗发誓,回国后一定要更加努力,让鲁国真正强大起来,不再受诸侯轻视。
鲁昭公与诸侯间关系不融洽,处理国内事务,也不够理智。季武子死后,他的儿子季平子主政。季平子不务正业与郈氏斗鸡,季平子给斗鸡穿上护甲,后昭伯则给鸡爪带上金属套,抓伤了季平子的斗鸡。季平子一怒之下,侵犯了郈氏。
郈氏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向鲁昭公告状。鲁昭公本就对季氏家族的专权有所不满,此次季平子因斗鸡事便侵犯他人,正好给了他一个打击季氏的机会。鲁昭公立刻下令讨伐季平子。季平子没想到鲁昭公反应如此激烈,赶忙向鲁昭公谢罪,请求宽恕,愿意归还侵占郈氏的土地。
但鲁昭公在盛怒之下,拒绝了季平子的请求。此时,叔孙氏和孟孙氏两家大夫商议,觉得季氏若被消灭,他们的家族也会受到威胁,于是决定联合起来救援季平子。三方势力混战在一起,鲁昭公的军队渐渐处于劣势。最终,鲁昭公战败,被迫逃离鲁国,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他望着身后渐行渐远的鲁国都城,心中满是悔恨与不甘,不明白自己一心想要强国,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鲁昭公逃到齐国,齐景公对鲁昭公:“到了我这就跟到了家是一样的,请让我给你二万五千户人和土地,足够你生活的了。”
鲁昭公的臣子子家:“放弃了周公的大业,去做齐国的臣子,可以吗?”
季氏三家联合,打败了鲁昭公,鲁昭公逃亡齐国。事后叔孙氏:“把国君驱逐出境,世人会觉得季氏无君无父,会影响季氏的声誉,我们把他接回来吧,他也兴不起什么风浪。”
一开始孟氏、季氏也同意接回鲁昭公。但孟氏、季氏又反悔了,没有去接鲁昭公。
鲁昭公二十六年春,齐国攻打鲁国,夺取了郓邑,让鲁昭公居住。这年夏,齐景公想武力护送昭公回国。并命令下属不准接受鲁国的礼物。但齐大夫高龁,接收了鲁国送的粟米八万斗,最终服齐景公没有武力送鲁昭公回国。
不久,晋国表示愿意出面调解鲁国内乱,让鲁昭公回国。鲁昭公满心欢喜,以为终于能结束流亡。可到了晋国,晋君却因国内大夫劝阻,只是让昭公住在乾侯等待消息。鲁昭公一等就是数年,期间,鲁国国内季氏依旧专权,局势未变。
又过了几年,晋国大夫范献子受季氏贿赂,在晋君面前进谗言,鲁昭公若回国,定会报复季氏,晋国不应干涉鲁国内政。晋君听信其言,不再提让昭公回国之事。
鲁昭公在乾侯孤立无援,生活困苦,身边臣子也渐渐离散。他时常望着鲁国方向,泪水涟涟,回想自己在位时的种种决策,悔恨不已。最终,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鲁昭公三十二年,带着无尽的遗憾,在乾侯病逝,结束了他充满坎坷与屈辱的一生。
鲁昭公死于乾侯,鲁人共同立昭公的弟弟公子宋为国君。就是鲁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