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不用,过期则废,趁着现在哈布斯堡家族还掌握着帝国的权力,鲁道夫皇帝已经打定主意,尽可能的变卖帝国资产。
作为世界列强之一,奥匈帝国在一些领域还是有着其独到优势的,尤其是军工,机械和基建这三个方面。
斯柯达兵工厂的火炮制造技术最为出名,能够生产世界顶尖的重型火炮,然后是的里雅斯特的联合造船厂,具备独立生产战列舰等大型舰艇能力。
机械制造方面,奥匈帝国在许多领域有其独特优势,尤其是传统机械制造业。
至于基建能力这一项,则是奥匈帝国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催生出来的,奥匈帝国多山地,因此在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具备优势。
当然,整体上而言,奥匈帝国虽然是欧洲列强,但是他在工业领域的的强大也很有限,尤其是其老对手苏联加快工业化之后,奥匈帝国现在就已经被苏联甩开。
……
1934年4月2日。
东非,莱茵剩
哈布斯堡想要变卖资产,而买家自然只有东非这一个选项,对于鲁道夫皇帝的想法,东非方面自然是感兴趣的。
为此,弗里德里希皇储专门组织了国内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而评估东非和奥匈帝国双方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发展情况。
“皇储殿下,目前帝国在科技还有工业上,可以是完全碾压奥匈帝国,唯一能和帝国竞争的只有美国和德国。”东非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施米茨在毫不犹豫的道。
施米茨以为弗里德里希皇储只是想要了解现在帝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情况,所以就给出了这个结论。
弗里德里希皇储也没有公开心里的秘密,而是引导的问道:“对于帝国整体科技和产业发展情况,我心里自然有数,现在,我只是更想了解,我们和奥匈帝国是否存在一些差距,毕竟奥匈帝国作为世界列强之一,总有一些看家本领吧!”
他这样一,施米茨自然也就了解了,对于奥匈帝国的一些数据,施米茨刚好心中有数。
“殿下,如果你问的是这件事,我也有一些了解,毕竟长期以来,对世界各国产业和技术发展,我们研究中心都是很关注的。”
“如果到奥匈帝国的一些先进技术,首先我就想到的,是奥匈帝国的光学技术,在光学技术方面,我们是落后于奥匈帝国的,当然,也更落后于德国。”
“德国在光学领域毫无疑问排在第一位,而奥匈帝国本
国光学技术研究,大概和我国处于同一水平,但是他们能够获得德国方面的一些技术支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泵瓦尔德的肖特玻璃厂,这家工厂就是德国的蔡司公司投资建设的,为其生产优质光学玻璃。”
“当然,这家工厂的技术主要还是掌握在蔡司公司手中,尤其是生产配方,基本不可能搞得到,而我国每年就要从蔡司进口不少镜头,镜片。”
“奥匈帝国本国光学技术企业,则有福伦达和莱茨,前者主要生产相机和镜头,但是技术比德国略微逊色,后者则是奥匈帝国最重要的显微镜制造商,专注于医学领域。”
福伦达可是一家比较古老的企业,它成立于18世纪,是世界最古老的光学企业之一,即便前世到了21世纪,福伦达创造的一些品牌依旧存在。
而莱茨成立于1876年,专攻生物和医学显微镜,前世,在二战后被美国企业收购,其技术融入全球光学产业。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也有一家莱茨公司,全称为恩斯特·徕茨公司,是徕卡的前身。
这其中,维也纳莱茨公司出现的最晚,但其成立时间,比东非出现时间也没有晚多久。
就1934年,世界光学产业发展情况来,德国处于毫无疑问处于世界第一梯队,卡尔·蔡司公司是公认的世界光学霸主,垄断世界高端光学市场。包括,东非,美国,英国,日本等等都是其客户。
而之前提到的德国的恩斯特·莱茨公司,刚好排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蔡司。
目前,唯一能和德国在光学领域划上两招的,只有美国,美国最着名的柯达公司排在世界第三位。
然后,东非和奥匈帝国等国家,在光学领域处于第二梯队水平,但是奥匈帝国略优于东非,奥匈帝国的福伦达排在世界第四,属于第二梯队光学企业的排头兵水准。
不过,福伦达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那就是这家企业虽然创建于奥地利,但是在上个世纪,其所在家族移居到谅国,所以福伦达的业务同时在奥匈帝国和德国都有分布,算是两国共樱
总的来,东非在光学产业上的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东非历史太短,积累不足,能够挤进第二梯队,就已经是这些年高速发展的结果了。
就目前来,东非在光学产业的实力,在世界前五水平,和英国不相伯仲,第一是德国,然后是美国,第三是奥匈帝国,但是其许多技术依赖德国。
东非和英国之后则是日本,法国,瑞士和意大利
等国家,日本和东非一样,都是光学领域的新兴之秀。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奥匈帝国,东非以及日本,还有意大利在光学技术上都依赖德国,尤其是日本和意大利。
听完了施米茨的介绍后,弗里德里希皇储对这方面的兴趣就削弱了不少,因为奥匈帝国在光学技术上对东非的优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且对德国依赖性同样很强,其最强大的本土品牌福伦达总部现在还在德国。
东非想从奥匈帝国在这方面获利的可能性就大大削减。
所以,弗里德里希皇储道:“施米茨主任,还是介绍一下其他领域吧!”
施米茨道:“其他方面的话,那奥匈帝国也就是冶金技术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了,这也是奥匈帝国军事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句实话,也只有借鉴意义,毕竟在冶金领域,东非和德国更强悍,尤其是特种金属产业,拥有绝对话语权。”
“除此外,我能想到奥匈帝国真正领先于帝国的,大部分就集中在一些传统工业了,就比如奥匈帝国工业用重型蒸汽机,但是,东非发展的重点在内燃机还有电机。”
“其他,方面奥匈帝国对帝国也没有优势,就奥匈帝国的工业水平来,也就在中南欧以及东欧的工业落后地区中,显得比较突兀,但是和北欧,西欧相比就完全没有优势。”
奥匈帝国的工业发展程度,必然是比不过东非的,因为东非自称初级工业强国,而奥匈帝国现在工业发展的程度,只相当于东非自称半工业化国家阶段,也就是19世纪末进入到20世纪初的那个时候。
就以城镇化水平来,奥匈帝国现在只有百分之三十,而东非大约百分之四十,这就明奥匈帝国工业化程度和质量逊色于东非,再考虑东非夸张的工业体量和庞大的人才储备,两国的差距就更明显了。
就奥匈帝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苏联都已经赶超上来,因此,苏联在工业上更是实现了对奥匈帝国的超越,这也可以看出来这些年奥匈帝国发展的缓慢。
不过,这也好理解,从建国以来,奥匈帝国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一战后,更是社会动荡,经济发展缓慢,所以,逐渐沉沦就成了必然趋势。
当然,奥匈帝国作为列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对东非科技和产业发展起不到太大作用,还是能够弥补一些些领域东非进度的。
就比如之前提到的工业用重型蒸汽机,虽然蒸汽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并不代表蒸汽机技
术,就已经没了应用场景。
还有奥匈帝国的军事工业,技术人才,这些都可以对东非形成有益的补充,可以断定,假设未来奥匈帝国解体的话,奥匈帝国必然会有一批企业和人才流失。
就比如奥匈帝国军工业巨头斯柯达兵工厂,它能够发展起来,严重依赖帝国的军事订单,如果斯柯达兵工厂随着捷克独立,它必然会随之衰弱。
除非,像前世一样被德国吞并,然后为德国的对外扩张服务。
弗里德里希皇储随后,又和东非海关,商务部的人员进行了交流,相较于科研人员,东非海关和商务部对于奥匈帝国的技术优势,或许更加了解。
毕竟,奥匈帝国的先进工业品,如果真比东非同类型产品更优异,那东非大概率会进口一部分,就像东非从德国蔡司进口光学镜头一样。
最终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整理,弗里德里希统计出了奥匈帝国大约三百多种优势技术和产业,当然,这些技术和产业,未必就比东非先进,但是也绝对不逊色。
在整理出这份清单以后,莱茵皇室将它发往哈布斯堡皇室手中,哈布斯堡皇室依据此清单,再进行筛选。
毕竟,哈布斯堡皇室也未必能掌握清单上所有的技术和产业,奥匈帝国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企业为私人所有,他们的技术并不掌握在帝国政府手郑
因此,即便哈布斯堡皇室能够做主,卖给东非的技术和产业,数量也并不是很多,最后经过哈布斯堡皇室的回复,三百多项被缩减到四十七项,可谓大幅度缩水。
技术转让给东非这一点并不困难,产业就有些麻烦了,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就像哈布斯堡皇室在东非投资过许多产业一样,对于帝国控制的一些企业,哈布斯堡现在同样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推动他们到东非投资建厂,或者授权技术给东非企业。
当然,哈布斯堡皇室的胆子比想象中还要大,卡尔皇储甚至向东非提出了一些军售协议,而重点就是奥匈帝国海军舰艇。
根据,哈布斯堡家族的想法,他们将一批帝国海军先进战舰,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东非,东非可以拖延付款,而真等到付款的时候,那个时候,奥匈帝国恐怕都没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再把账打的欧洲,只要给哈布斯堡家族一些合理的补偿,东非就能直接获得奥匈帝国海军的精华。
甚至,哈布斯堡提议由他们牵头,让奥匈帝国海军的许多优秀官兵可以直接到东非再就业。
很显
然,这种惊饶想法直接雷到了弗里德里希皇储,他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恩斯特。
恩斯特看完后道:“看来,奥匈帝国真的要完了,就哈布斯堡的反应来看,他们已经彻底失去了继续统治的信心。”
所谓大势不可逆,而哈布斯堡皇室有着明显的自知之明,就他们现在的表现,就和前世想要退守宝岛的某大国前政府一样,当然,哈布斯堡皇室显然没影反攻”奥匈帝国的打算,毕竟那个时候,奥匈帝国可能已经没了,而是一堆帝国尸体上的独立国。
这不禁让恩斯特联想到了苏联,苏联解体前夕,可能也和如今奥匈帝国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戈尔巴乔夫还抱有幻想,继续当他的苏联总统,而现在哈布斯堡皇室是连一点幻想都没有了。
当然,对于哈布斯堡皇室想要把海军卖给东非的想法,恩斯特自然没有轻易答应,他道:“我们东非海军虽然当年脱胎于奥匈帝国海军,但是,现在帝国海军已经完全走出了自己的路。”
“奥匈帝国的军舰对于我们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毕竟我们现在重点是发展航母,所以奥匈帝国的战列舰虽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对我们用处不大,还会挤占海军资源,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如果答应这笔交易,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和反对,造成外交上的麻烦。”
“因此,我们可以和他们在部分技术转让上达成合作,就比如奥匈帝国战舰使用的装甲钢,火控系统等等,同时,可以把奥匈帝国海军造船厂的一些高端人才,引入到东非。”
“至于大规模的军舰交易,或许可以让他们和德国方面进行交流,我想德国人应该对他们的军舰会更感兴趣的。”
东非海军和德国海军不同,东非海军对军舰的需求是完全足够的,同时本国工业体系完善,造船业规模庞大,即便需要军舰,也要优先考虑本国造船产业发展。
而德国,他们对军舰的需求很大,如果能够吃掉奥匈帝国海军,那它们大概率愿意这样做,至于伦敦条约的限制,实际上现在已经和一张废纸没有太大区别,日本就已经退出了该条约。